#还乡手记#回家过年
01 时间都去哪儿啦
腊月二十九了,拾掇拾掇,回家过年。
先到工作单位住的房子上贴春联,严格意义上讲,从我的角度来说这还不是家,因为父母在哪儿,哪儿才是家。
每年过年的前一天我都会和女儿去贴春联,不仅仅是因为那儿是女儿出生成长的地方,我更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活动,女儿或多或少的能接受一点传统文化的教育。
我们把每一幅春联都贴的很认真,贴完后,我们还会诵读一下春联的大意,感受春联的美好词韵。最后,我们一起在贴好的春联前合影留念。
我们和女儿约定好,从今往后,每年此时此刻此地都照一张照片:问问时间都去哪儿啦?
02 传奇老人贺宝雷
眼前的老人你认识吗?他叫贺宝雷,属牛,今年94,到目前为止,是我们村上最长寿的一位。
吃完午饭,在村敬老院,我有幸遇到了这位传奇老人。
老人年轻的时候娶过一个媳妇,因性格不合,老人在与媳妇相处四年后毅然与前妻离婚,再婚并孕育四个子女。在那个年代,贫穷的家庭能混上个媳妇当属不易,老人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当属“传奇”。
老人94岁高龄,眼不花,耳不聋,腰板硬朗,问老人长寿的秘诀,老人说:“凑合着过吧。”老人没有什么文化,一个“凑合”二字包含的或许是宽容、大度、乐观、不斤斤计较,生活永远向前看的智慧。
老人年轻的时候参加过县抗日武装大队,听老人讲自己参加了梁山战役,九死一生;在沙河站三官庙战役中,被日军包围,自己藏在厕所里一天一夜才侥幸脱身,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与组织脱离了关系。解放后,很多人都通过关系,找到了组织,可他不愿向国家伸手。他说,相比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自己能活着就很幸福了。怎么还能计较或多或少的个人得失。一个没文化的老人,能说出这样的话,真让人感动。
当年的英俊小伙已变成耄耋老人,老人的传奇留给我们的是更多人生哲学的思考。
03 世人皆忙我独闲
今天年三十,天不错,生活还是老三样:放鞭炮,贴春联,吃水饺。
与往年唯一不同的是今年回家过年的人少了 。
大哥在东营,因为轮休的缘故今年必须在厂子里值班,不能回家过年。腊月二十几的时候大哥回来,我又因着学校有事的缘故,未能见上一面,一年两年,兄弟们总是聚少离多,虽然现在信息技术发达了,在网上大家能有事没事聊两句,或者说,就是在身边也不见得有多少话可聊,可就着这个春节的缘故,不能相聚,总感觉有点遗憾,心里好像有个结似的。
二哥在工厂,幸好的是今天晚上在家,明天还要一早去上班,也不能一块到街坊邻居家串门,明天串门那只有二嫂带头了,一大家人家,稀稀拉拉几口人,想想都没劲。
弟弟在北京,经过几年的努力,家算是安顿好了。今年弟媳怀孕待产,老早就打电话来说不能回家过年,情况特殊,也是可以理解的。
大姐在济南,以前都是年三十回来,年三十到我家坐坐,和我们一起聊聊天。赵虎哥为人挺随和的,也见过不少世面,虽然平时交往不多,但每次聊天都很投机,畅所欲言,很是惬意。听奶奶说,赵虎哥最近厂子里特别忙,要到初二才能回来,本来空空的心里,又增加了一点空。其实什么时候回来与回不回来都一样,唯一感觉不同的是就是有个年三十在这里。
感觉今年大家都特别忙,奶奶说,忙点好。突然间感觉,就好像我是个闲人似的。
04 丁 丁
丁丁是同事十年前送我,我骑了摩托车用一个喝酒的纸箱把它带回老家的小狗。
十年了,它陪伴我们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
对外人,它总是很凶狠。母亲说,丁丁可聪明了,一眼就能看出是不是家里人。若果不是家里人,它就会狂吠不止。曾经,我的一个后门邻居到我家串门,惨遭其口,母亲还为人家垫支了三百多元的医药费。说来也邪乎,对同一个邻居,丁丁三下其口,我家赔了九百多元的医药费。气的母亲一度要卖掉它解恨,最后都是因为舍不得不了了之。我们的那位邻居再也不敢到我家串门了,我们都笑着对她说,上辈子,你肯定是欠了丁丁的。
对家里人,它总是很温柔。全家人不管是谁,一进家,它跑出狗窝抬头一看,就颠颠地跑回去了。走近了,它会围着你跑几圈,给你亲近一下,偶尔还会给你做个揖,一副很搞笑的样子。
大年初一下午,我正在睡觉,突然听到它狂吠不止。我起床,躲在门后偷偷观察外面的“敌情”,外边没人啊,再仔细看,确实没人啊,那叫啥?我正纳闷,看见一只褐色的花猫灰溜溜的从大门底下的纸箱后出来,顺着门缝溜走了。看那阵势,丁丁如果不是被拴着,肯定会风驰电掣般扑上前去把花猫拿下……
丁丁十岁了,据说,若果是换算成人的年龄的话丁丁已经55岁了。听说,狗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那这么说,在狗界,丁丁也算是长寿的了。
丁丁在我家没有吃过好东西,绝没有宠物的待遇,可贵的是,十年来它几乎没有生过病,很好养活。
今年是狗年,献给丁丁,以此为念。
05 最好的礼物
每次过年,奶奶都会“翻旧账”。家庭的故事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一直给我们讲述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或许那个四十年,是她人生最辉煌的时间。十几年了,奶奶每年讲一遍,因此,我也就对我们家族的源流、分支、派系等等基本上明白个八九不离十。
有时候,很偶尔,也会谈起我,老奶奶长什么样,是怎么带我的等等。老奶奶太模糊了,我也就没什么太大的兴趣。有兴趣的是我小时候长什么样,因为迷失了小时候影像资料的缘故,很久,很久,仿佛心里有个结。
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一家正在看春晚。
“叮铃”一声,微信消息来到。远在黑龙江的表哥发来一条信息---一张不太清晰的照片,照片上一个小男孩头发蓬松,平头正脸,一板正经。后面一行字:猜猜这是谁?
拿着手机转来转去给女儿看、妻子看、爸爸看,都不知道这是谁?转到母亲手里,母亲说:“这不是小波吗?”
“妈,我都四十了,不要再叫我小波了,好吗?”我们一家哈哈大笑。
我接过手机,仔细端详着看我儿时的照片,那个时候大约七八岁。妻子说,要没有后来上学的照片比对着,还真不知道这是谁。
我终于看到了我儿时的照片,那个时候我七八岁。微信上,我给表哥打了一行字:
谢谢你,这是我新年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