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毕业季的临近,我所接待的大四学生关于职业规划方面的心理咨询数量越来越多。
提到对未来的规划时,一些大四学生是这么告诉我的,“我不是学习的料,属于学渣,所以没有选择继续考研或出国,终于可以不用再痛苦地读书了,我迫不及待想出来工作呢!”
这背后的潜台词是,第一,我不善于学习;第二,学习是痛苦的;第三,可以不用继续学习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我当然理解,作为“学渣”,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他们有多么痛恨学习这件事情。“学渣”的学习,通常是一个“痛苦地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痛苦——痛苦地学习”的恶性循环。而相反,对于“学霸”而言,他们的学习循环往往是“快乐地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快乐地学习”。
面对学习,为何你如此痛苦?如何让学习变得快乐而高效?最近,在阅读了日本作家斋藤孝的图书《学会学习:从自我认知到高效学习》一书后,我找到了答案。
1、你尚未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习,通常是把学习当作被动式接受的任务,而缺乏主动地学习、从学习中获取乐趣的能力。
例如,就学英语这件事情,很多人都是为了高考,为了完成四六级考试而学习,而并非真正地对英语感兴趣,被动式地学习,仅仅是应付考试,而非真正运用和交流,完成任务后便不想再接触到英语了。
我所观察的周围英语学得好的朋友,基本他们对英语语言本身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听欧美歌曲,看欧美电视剧,积极与老外交流,乐此不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快乐与痛苦之间,隔着兴趣这扇门。
我的朋友B,从三四岁时在父母亲的安排下学习钢琴,父母亲要求她每天练琴4个小时,幼儿园一直到练到高中。高中时,B的钢琴已经过了十级,本来她可以通过艺术类高考,考到全国最好的音乐学院。但是她放弃了以钢琴作为高考的敲门砖,选择了文化科的高考。
B说,这么多年,钢琴不是她的真正兴趣所在,只是因为自己从小是“乖乖女”,听父母的话,自己在弹钢琴时,很少能真正享受投入到音乐中的状态,尽管自己确实弹得还不错,但是面临选择时,她毅然选择放弃。
后来B凭借文化科的高考成绩考取了医学院校,毕业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再次见到B时,她笑得很自信从容,她说,尽管现在工作很忙,但是从事着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职业,自己觉得很开心,很有成就感。
在《学会学习:从自我认知到高效学习》,作者阐述兴趣的重要性的同时,也认为,学会取舍,专注于一件事情,精益求精,才能更有作为。
书中举了歌德的例子。歌德精通希腊语、拉丁语、希伯来语、法语、英语与意大利语。虽然精通多门语言,但他却在写作时,规定自己只能使用德语。正因为他只专注于一件事情,才能做到与众不同。
作者在歌德的故事上介绍了歌德的“限定法”,认为应严格区分洞察力与行动力——眼观六路,行动专一。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行动”专一地进行学习。从这个角度,如同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个自己真正心仪的对象,死心塌地地追求下去。只有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学习,才能真正情投意合,如鱼得水。
2、你未能在学习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有一些正在为考研奋战的大三的学生告诉我,看到同宿舍或同班同学每天早出晚归泡图书馆,自己很是焦虑。自己也尝试跟他们一起早出晚归的状态,但是发现真的很难以适应这个节奏,为此充满负罪感。
这让我想起了我高一时候在学校住宿的日子。隔壁宿舍的学霸们是来自农村地区的,每天早上5点半,便起来读书,背英语。当时的我,很受触动,于是调好闹钟,跟着一起晨读。可是坚持不到一周,我就放弃了。虽然我能按时醒来参与晨读,但是晨读的学习效率很低,因为当时我仍有倦意,而且晨读早起后,上课时候我会忍不住打瞌睡,严重影响听课质量。
经过对自己经验的归纳,我发现我学习也有属于自己的节奏,我学习的“黄金时间”是晚餐前的两个小时,及晚上9点钟以后。在这个时间段里,无论读书、思考,还是写作,都卓有成效。当然换成其他人,未必如此。
《学会学习:从自我认知到高效学习》认为,虽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也许你的体质根本不适合早起,所以没有必要因为“不能早起学习”而心情低落,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对于部分人,也许你只是不适合早起的学习法,每个人都有24小时,只要在其他时间段努力就好。
很多人之所以如此痛恨学习,是因为尚未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学习效果差强人意。“能够做到专心致志,契合度非常重要”。“真正适合你的,绝不会让你感到痛苦,持之以恒也不再是难事”。《学会学习:从自我认知到高效学习》所传递的正是这样一个态度,就是想要掌握高效率的学习方法,首先要建立在自我探索与自我认知的基础上。
3、你尚未发现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
经常看到有书店的畅销书架子上,摆着很多传授速记英语单词的,或提高记忆力的方法的书籍,然而,很多人看到的感叹就是“然并卵”,因为这些学习方式,并没能让你真正地运用、掌握,更别提喜欢上了。
没有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没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就成了一件艰巨无比的任务,我们很难从中获取乐趣。
如何获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何发现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我们应积极从内部的经验获取资源。
《学会学习:从自我认知到高效学习》认为,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优势与缺点,在学习中认清自己的武器,并加以有效利用。书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制胜球”。
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行动模式以及思维倾向不同,因此学习的方式也是因人而异。例如有人喜欢坐着背书,有人喜欢边走边背,有人喜欢躺着背书,重点在于对你而言,你觉得哪种方式是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效率最高的。
书中还提到一些重要的因素,包括“在什么地方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在什么时候最干劲”,由此引发思考。例如,有的人喜欢独自待在家里学习,有的人喜欢在图书馆这样安静的氛围中学习,而有的人则喜欢在咖啡店里,他们觉得播放的音乐和客人们的谈话声更容易让人专心。
“选A还是选B”,作者提供了一个探索的方向。例如以下的问题:
●“喜欢去补习班”或“喜欢去咖啡店学习”或“喜欢去连锁餐厅学习”
●“擅长自习”或“一个人学习没什么效率”
●“喜欢朗读”或“喜欢默读”
●“喜欢把笔记做得很工整”还是“做笔记时很随意”
●“喜欢用声音帮助记忆”或“喜欢通过抄写帮助记忆”
●“喜欢长跑式学习法”或“喜欢短跑式学习法”
你可以把自己的特点写在纸上,适合你的学习方法就藏在你更擅长的选项里。即便没有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制胜球”,这样的探索与思考也是能让你获得一些启示。
在《学会学习:从自我认知到高效学习》一书中,作者根据名人们的亲身经历,针对不同特点的人群,归纳了16种各具特色的学习方法,同时提出了9种立竿见影的“斋藤式”速效学习法。书中所提供的学习方法,更注重于引导读者根据自己的特点,探索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而当你真正找到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时,学习效率也将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