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读到梭罗关于《薄伽梵歌》的感觉的时候,令我尤为震撼。梭罗用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时间状语 in the morning,在早晨,一个是bathe,浸泡。有人翻译为沐浴,我以为来得依然有些客观,有些距离,甚至有一种被动感。浸泡这个词就不一样,很类似庄子的四个字“澡雪精神”。梭罗在他自己的《瓦尔登湖》里,几乎从来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思想,谈自然,谈寂寞,谈阅读,谈远去火车的声音,谈他不在木屋,而访客偶尔留下的蛛丝马迹,一切细节都成为他思想的象征。我一直有一种感觉,对于梭罗来说,细节上充分的把握才足以完成他此生的使命,正像沈从文一样,在边城那个时间里,分秒之际的人事的发生都会是中国三十年代令人局促不安的情感记录。而关于一切细节的文字,首先需要梭罗自己的安静和稳定的信念。
所以,基于梭罗的写作状态,我们在走近《瓦尔登湖》的时候,就得注意自己的脚底,注意自己的视线。这样一部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塑造读者人生的25部经典之一”,深刻影响到托尔斯泰,甘地,罗曼罗兰,海明威,以及中国的海子,那个很早就自杀的诗人。显然,阅读《瓦尔登湖》绝对不是一次性行为,更不是行色匆匆的阅读感觉。《瓦尔登湖》和所有的经典一样的具备无数次被阅读的经历,一样的成为波及内心世界发生变化的经历。我曾经和朋友聊天,谈到梭罗和沈从文的文字,他们写出来的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一次性阅读读者的,他们的文字和思想,不是冲凉式的快感,而是像梭罗讲到的浸泡。也就是,阅读应该成为更新改变自己精神的完整过程。如果觉悟某种意义上就是毁灭,那么,深刻的阅读就注定是一种重建。我们的问题是:直到今天,我们太多的人依然没有对阅读赋予生命的力量保持足够的敬畏,没有或者失去阅读的敬畏,精神的成长以及自由的品质就会是一种令人伤感的幻影。
于是,阅读《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一方面成为我们个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成为我们一生阅读的巨大经验,另一方面,会带来不断扩大的阅读收获。浸泡,不仅仅是让我们沉浸于文字和思想的旷野,而是让我们成为旷野的一颗星,一株晨曦里带着露珠的草,湖面上优雅地沉入水底的斧头,丛林深处甜美的鸟的声音,雾霭迷蒙的初秋。如果你有太阳浴的经验,或者曾经在撒满玫瑰花瓣的池子里浸泡过,那么,阅读在深邃的体验过程里带来的精神变化,你就很容易理解了。
关键是,当梭罗谈到他和《薄伽梵歌》的关系的时候,我们遇到了艰辛的挑战。这一点像极了我们看见乔布斯一生和1946年出版的《一个瑜伽修行者的自传》的关系,也是同样的严峻和凌厉,深邃。第一,我们试图绕过《薄伽梵歌》来谈论梭罗会变得困难重重,并且是阅读态度上的不道德。第二,《薄伽梵歌》要认真读完,还只是中文版,并不包括英文原版,没有足够的定力,耐心,以及对于印度宗教文化的接受精神,就根本不可能实现。第三,我曾经花了一年的时间阅读英文原版的《薄伽梵歌》,又花了一年的时间阅读中文版的《薄伽梵歌》,其中所遇到的挑战,几乎等于我一生阅读生活所累积的总和。也就是说,一部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也是最伟大的经典,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影响了梭罗,这才是需要我们明白至极的地方。不要以为不读或者完全不知道《薄伽梵歌》一样可以抓住梭罗的伟大思想,要知道,这几乎就是对于阅读的亵渎。你不了解湘西,不知道沅水流域那些小码头边发生在1930年代的人事,其中一个男人可以和暗恋的已经死了的女人在山峒里睡觉,然后被抓,临死前生命里令人不可理喻的微笑,你就根本不知道沈从文的内心世界。
我可以毫不犹豫地把自己阅读《薄伽梵歌》的紧张,不安,急躁,陌生,疏离感分享出来。一场兄弟之间的战争,杀人的刀鞘铮铮作响,却因为是血脉的链接而无法举刀。于是,关于生死的纠缠变得如此的繁复,不断涉及生死转换的概念,一会把我带到荒凉的孤岛,一会又把我置于无限的宇宙里。我一直试图厘清梭罗浸泡于《薄伽梵歌》精神真相,却在阅读的路上艰辛无比。直到两年之后,直到我几乎翻烂了中文版的《瓦尔登湖》,才仿佛一个人在黑暗的屋子里呆久了,终于看见一扇窗户慢慢地打开,光线并不刺眼,保持着足够的温暖温柔,于是,我走近这样的光线,发现它们无私地涟漪一样的在我的心湖。不再站在一己立场上,而是深陷于无限的自然,才可以改变我们对于存在本身短暂局促和自私的认识。梭罗一开始洞察到的文明进程的尖锐矛盾,一直被他过于细节化的文字所淹没,这和后来爱德华·威尔逊《生命的未来》一样。我读我们这个时代最后一个博物学家的经典作品的时候,已经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我尤其尊重这个世界上令人敬仰的蚂蚁专家关于夏威夷以及中国某些地方植物和动物物种在历史长河里的任何细微变化,那些单纯的数字,带着道德的光芒,不再与我有陌生感,而变得重要,紧要,关乎我们自己的存在。
接下来,我才有一种梭罗在《瓦尔登湖》谈到阅读时候所讲到的精神:勇敢。阅读的一切经验都会触及内心和精神,也就是说,由文字构成的思想力量,不仅仅会让最早的鬼神哭泣,也会让我们这些享受文字恩惠的生命发生根本的觉悟。任何变化的力量都不可以和内心的变化相提并论,任何进步的速度都不可以和精神成长的速度同日而语。只有内心一直推动生命面对存在本身,我们才有巨大的权能来眺望人类精神的原野:那里的天空总是蔚蓝,那里的空气总是清新。
(原创,盗用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