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赶慢赶在晚间回到了家。回家的路总是漫长,路途上的时间总是走的太慢。还好返程的车上有学生陪我聊天,得以安放五个多小时的车上时光。在东西湖服务区的时候就提醒学生告知家长来学校接一下,出行十天带的行李很多。到校后,学生被等在校门口的家长陆续接走。
有和我道别的,也有默默离开队伍的,还有三四个学生并无家长前来。这几个孩子准备进班等到晚自习放学后夜宵,我问他们不想家吗?几个孩子朝我笑一笑。确定这些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到校后,我疾步往家赶去。
车上与学生的聊天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能否通过一个人的言语来分析一个人的想法。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涉及到语言和人的思维,也涉及到人的表达和内在世界,同时还可以往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那就是如果人的精神可以被分析的话,又如何分析呢?语言可以成为一种分析心理、精神世界的通道吗?
语言虽然是一个人思维的外部展示,但一个人却不会用尽语言将内在的思维全部展露出来。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人的内在是自由的而外在世界充满了各种限制要求,这种矛盾使得在通过语言表达时要充分的考虑到现实情境,必然语言是在内在思维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正修饰掩盖后得以表达出来。有没有技术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尽管语言的内容与个体实际内心的世界出现了偏差甚至是严重的扭曲,可以还原出说话者真实的内在世界呢?我不知道。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则完全有可能获得说话者的内在世界全貌。不去分析说话者所说内容本身,而是分析说话者为何选择这个角度来说以及表达时所采取的句法形式。从个体能够意识到范围内分析,是得不到牢靠的内容,因为言说者通过意识进行了强力的遮盖,但是可以从侧面或则意识不到的方面进行分析,则会打开一扇通往内在世界的大门。
严肃的对话很容易引发对方的心理警戒,说话者通过意识审查和加工,表达出更多与内在世界分离的内容。而在自由表达或者是自由联想中,又或是在场景描述中,就可以提供更多机会进行分析。而这也是通往心灵深处的有效方法。
比如在绘画欣赏中,对一幅画的评论内容就反映除了个人的全部内在世界。还有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表达内容才尽可能与内在世界趋于一致。如果不能够使得对方放松,那就得学会自由联想分析法。
让我在尝试的分析一下这样一个画面,十天未回家,到校后,父母或者家里人并没有来接,孩子在我的询问下只是笑笑,并告诉我晚自习后要吃宵夜,吃过宵夜后在回家。父母也很放心让孩子在吃完宵夜后回家。说明什么?请问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呢?仅仅是肚子饿要吃宵夜吗?是一种习惯吗?精神分析告诉我们,人的任何表达都是由内在心理决定,而且绝大部分是由个人无法意识到的潜意识决定。孩子的这样一种做法,其实是潜意识决定下的一种对原生家庭的远离。是什么让他远离呢?面对我的询问,孩子只是笑笑,而没有解释。为什么不解释也不是说话,偏偏是微笑?如果我代表的是权威,那么这个孩子当面对内心无法言表的内容时,会以微笑来搪塞过去。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孩子在原生家庭中缺乏充分表达的机会,致使一种压抑气氛的产生。从在外的自由再转回到原生家庭的压抑状态,潜意识中的叛离进行了外在的合理化。分析到此吧。
明日开启全新的工作,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