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用户思维”,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管是做产品设计、还是运营工作,还是品牌,用户思维频频被提起。
01什么是用户思维?运营层面的用户思维具有更广的含义
比较收认可的定义是, “站在用户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思维。或者更广泛地说,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
在运营推广层面,仅仅是站在用户角度思考问题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帮助用户判断。所以,我理解的用户思维便是:站在用户角度思考,用用户的语言表述用户关注的点,以帮助用户思考和判断,从而去让用户能快速获取自己所需的过程。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
传统思维:我们在诉说产品卖点的时候,更倾向于表述产品的功能特点1234。
如卖手机时,大多数厂家都在说我用高通芯片、摄像头是1500万,屏幕尺寸5.7吋……这就决定了需要用户自己去判断该产品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用户思维:则是站在用户角度直接描述产品利益点,让用户不用思考,就能一秒判断。不仅仅是省略和用户思考判断的过程,更是能给用户一种“啊,这就是我想要的东西!”的感觉。
比方说“小米手机,就是快!”直接亮出产品给用户带来的利益点和价值点,一下子就抓住了用户急需解决智能手机卡顿的问题。
以上其实是个简单粗暴的例子,其实针对的用户不同,描述产品价值的语言不一样。如果某厂商的手机刚好是针对参数党的,那直接甩产品参数也是符合用户思维的。
用户思维,首先我们需要研究的是用户。接下来将以我为朋友公司修改的一版微信推广文章入手(已获得朋友的许可),以小见大地分析如何培养自己的用户思维,并将其应用在运营推广当中的。
02培养用户思维,从了解你的用户开始
如果你坐在办公室,每天靠YY去想用户在想什么,那你永远都不可能知道,更不可能将他们的所需所想表达出来。
“用户思维”的首要关键点就是到用户中去,去和他们聊聊天,看看他们最关心什么,对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是什么看法,他们是怎么描述产品的。
例子:以朋友公司的线下活动为例, 我在现场不止一次听到用户说“我参加这个活动是想认识更多有趣的人”。所以“认识有趣的人”就是用户的一大痛点。
另外通过与深度参与活动的用户聊天得知,他们最开始来有的是因为想要拓展人脉关系,有的则是希望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还有的希望见见不同的人看看不同世界……这一点一滴,只有和用户深入沟通过,才能了解他们的真正想法。
03.打动你的用户,从用户最关心的价值点入手
在推广产品时,我们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用我们自己语言描述我们自己的认为好的卖点。而不是告诉用户,这个产品对他们的价值点、利益点什么,他们用了或者买了之后能得到什么好处。
以朋友最开始写的那篇产品介绍为例,存在很明显的3大问题:
1、 标题是典型的告知型。仅仅是站在公司的角度跟用户说,我们的产品更新了。
2、 内容与用户“没有关系”。只是告诉用户我们是谁,我们提供什么服务。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每个人最关心的是跟自己有关的事情,所以你是谁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3、 没有诉诸价值点和利益。没有告知用户,如果我购买了这些产品,我能获得什么。就像前面传统思维的逻辑一样,还需要用户自己去分析去判断。有这个时间,用户早就被竞争对手给挖走了。
针对以上3个问题,我对整篇文章的逻辑及立场进行了修改。素材还是那些素材,却完全换了另一幅模样。
1、 标题上首先就告诉用户利益点:可以认识有趣的人,还能和有趣的人一起搞事情。
2、 语言风格上,不再是干巴巴地介绍产品和内容。而是采用与用户对话的风格,跟用户聊聊他想做的事情。
3、 介绍产品特点的时候,一定明确明显地展示能给用户带来什么好处。不要以产品特点为主。而是要以利益点为主。
04.持续升级用户思维,重在培养你的思维敏感度
如果你完成前面两个步骤,基本上能完成用用户思维打造单场活动或者项目。但如果想要将用户思维植入进你的脑海,让它成为你思维方式的一部分,你还需要着重培养2个敏感度。
1、 用户价值点敏感度
培养用户价值点敏感度的方法就是,时刻问自己,做的这个产品这个活动这个营销推广对用户有什么价值?只有真正不断拷问自己这个问题,而不是为了做而做之时,你就能深刻体会到用户的感受。时间久了,你就很自然知道用户关心的价值点是什么,进而在看到一款产品时,立马能识别分析出这个产品对用户的核心价值点是哪几点。
(思维的培养没有捷径,靠不断积累也靠顿悟。我个人也是因为每次过案子都被同事问“对用户的价值是什么”,时间久了慢慢就能get到那些关键点了。)
2、 营销敏感度
再有价值的产品不营销出去让用户知道或者使用,其实也是无法实现其价值的。所以在与用户接触的过程中,在活动现场,甚至是在和公司同事聊天的过程中,你需要敏锐地感受有些点是不是可以拿来做作为亮点进行利用和扩撒。
比方说用户很偶然地聊到说你们产品解决了他一个小问题。这时候你就要敏锐地深挖看是怎么解决,背后的故事等等。存在自己的素材库,说不定哪天就成为你宣传的素材。
以上是关于怎么用用户思维做运营推广的一些个人思考,可能不是最时髦的,也可能不是最新潮的,但却是从实际案例出发最接地气的。希望带给自己和大家一些思考和收获。欢迎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