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派系列讲座之十一,由李诗原教授主讲。
讲座开始,李教授先说明了对于现代音乐,是从一个狭义上的了解,运用美学的概念理解,而不是历史概念的理解。
随后便讲述了选题缘由与概念,当代音乐也有着多种称法,如现代主义音乐、新音乐、后现代音乐、新潮音乐等,但都是以无调性或多调性为主要特征,也就是20世纪以来运用西方现代作曲技术所创的现代音乐。
李诗原教授将现代音乐的发展分为了四个大的历史时期, 并分别讲解了分类依据与每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作品及作品分析。
萌发时期(1927-1949): 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的成立,首任校长蔡元培;南昌起义,解放军的音乐;刘天华创立国乐改进社;爱美乐社 杂志 ,1927.7.15刊载了《新音乐》这篇文章;还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冼星海、郑志声、王义平等,并对他们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
中断时期(1949-1979):改革开放第一年;第四届文代会在北京召开。代表作品《嘎达梅林》、《大河涨水沙浪沙》、《序曲三首》、《兰花花》等。
发展时期(1979-1999):前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第一个二十年,也是中国人民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最大的决策就是思想解放运动,带动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其次,对外开放,促使了文化交流,使得现代音乐不再没落。
沉淀时期(1999年以来):有现代音乐,没有现代音乐思潮,但有一批作曲家脱颖而出。各类音乐交流会/探讨会/音乐节踊跃冒出。
李诗原教授对划分这几个时期的依据、代表音乐家、作品赏析等讲解的非常精细,包括对现代音乐现存状态及未来展望都有一个中肯的评价。通过此次讲座,对现代音乐的发展也有了更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