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
柳堰村是一个真正的乡村,她的美是自然的,柳堰河围绕着村庄流淌,成为村里大人小孩最佳的玩乐场所,柳堰村的魅力在于缓缓流淌的柳堰河,而柳堰村的疮疤是世世代代精神与物质的贫穷。
该怎么说柳堰河对柳堰村的意义呢?春天孩子们在河畔摘野花,爱美的女孩子喜欢把采来的花编织成花环戴在头上;每到夏天时,柳堰河就成了男孩子们的天堂,穿着短裤和背心整天在河里打滚,一会摸虾摸鱼,一会儿又趁着大人不注意就迅速脱光衣服,一头扎进河里,痛痛快快地淌个够;秋天河水浅了许多,河畔两旁的刺梨树长满了金灿灿的刺梨,大人小孩淌着河水沿着河道摘刺梨,嘴馋的小孩没拔完刺就直接扔进了嘴里。村里的老人喜欢把刺梨摘下来泡酒喝,泡好的酒呈棕红色,散发出诱人的浓郁清香。据说长期适量饮用,具有清热利尿,消食健胃,散瘀袪热的功效。而冬天柳堰河就进入了冬眠期,清晨,河面上雾气升腾,有一种仿若隔世的感觉,似乎在此刻的安静中听到了春夏秋时小孩的嬉笑、打闹声。让人忍不住想学雪莱来一句:春天到了,秋天还会远吗?回答我们的是潺潺的流水声和偶尔清脆的捣衣声。
村里的妇女总是在清晨到河边洗菜,傍晚到河边洗衣服,每到这时,河边便会响起村里的各种八卦,在热闹中把柳堰河从世外拉到世俗。
村西的柳大娘神秘地说道:“知道吗?张大娘又病了,可这次和以往不一样,以前是身体上的,这次是心理上的。心病比其他病更厉害,郁结成疾,更是要人命的。”
“据说张大娘的病因是因为小儿子张二蛋结婚。”村东的胖婶笑道,像是知情者。
是的, 要结婚了。这在柳堰村是个爆炸性的新闻,人们更好奇的是他的新娘是谁?
刘大娘问道:“娶的哪家姑娘?”
胖婶摇了摇头,“具体也不清楚,好像是山里头的哟。”
刘大娘笑了笑, “哦,山里头的啊。”
这声“哦”里带了些意味深长的味道。
柳堰村土质肥沃、气候宜人,盛产大米,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村民们的田地种什么出什么,土豆,玉米,红薯以及各种蔬菜都有。318国道又穿过柳堰村,交通便利,村民的出行方便了许多。而“山里头”,没有水田,不出大米。四周被大山围绕,土质差,只能种包谷、土豆、红薯这些廉价的农作物。学生上学要走个十里八里路,天没亮就出发,天黑了才到家。比柳堰河差远了。
“据说姑娘还挺小的,比二蛋小了七八岁呢。”
“二蛋大学毕业了的嘛,姑娘又没上大学,肯定比她大啊。”
“那倒是,可他这个大学上了和没上也没啥区别啊,不就是晚结婚几年嘛!”
“你这话可不能让别人听见,心里可不舒服呢。”
“那肯定啊!”
张二蛋叫张跃川,二蛋是他的小名,村里人二蛋叫惯了基本上也忘记了他这个文绉绉的大名了。柳堰村有一个不成文的习俗,村子里的人爱起小名,村里的老人说,小名越糙越好,据说是为了好养活。“鸭子、母狗、石头、栓子”,叫什么的都有,可这么多土鳖的小名里也只有张二蛋考上了大学。
不得不说,柳堰村是贫穷的,尽管那时候已经是1994年了,距离改革开放已经16年,南方城市发展的春风却因为高山大河而重重阻挠,没有一丝风意。南方改革的政策没有吹到柳堰村,大城市的灯红酒绿、高楼大厦却在南下人带回的只言片语中,在柳堰村热的口语相传中无限变大,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幻想。柳堰村还是一如既往的贫穷,却在贫穷中不再甘于贫困,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人性也慢慢扭曲。岁月失声,唯石能语,柳堰河还是静静的流淌,在妇女们的洗衣洗菜间,在孩子们的嬉闹间变了颜色。
在柳堰村,孩子成绩好,对父母而言并不是一件可喜的事情,这是一件投入大,看不清收获的事情。张二蛋是村子里唯一的大学生。那一年他20岁,“大学生”这个称呼是所有柳堰村的荣耀。村里人为了抓创收,不太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即便有望子成龙的心却没有培养子女成材的条件。他们羡慕张二蛋考上大学,却为自己的子女考不上高中或者大学而舒口气,这样就不是父母的责任,而是子女不争气了。村子里大多数人初中毕业就出门打工了,对年轻人而言,柳堰村的风光再好,土地再肥沃,柳堰河再美丽也没有外面的世界有吸引力。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物质越来越充裕,地里的那些庄稼终究是难以满足人们的欲望。当人在欲望得不到满足,没有尊严的时候,更加看轻底线。夜深人静时,男人在城市的阴暗角落里谋生;华灯初上时,女人在灯红酒绿间的夹缝中求生。
与村里人不同的是,张老爹对子女的教育特别重要,张老爹的人生名言是: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老爹看着二蛋那明晃晃的大学入学通知书时,高兴地流出了眼泪。一辈子与土地拼搏,在黄土上挣扎,终于在儿子身上看到了希望,这将开启儿子的新世界,也将带领张家走进不一样的天地。张老爹读书时成绩特别好,每次考试成绩都是第一。老爹人生的遗憾之一就是小学读完后因为成分问题而终止了学业。当年的第二名现在当了省委书记,第三名是公安局局长,而自己却只能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成为和土地打交道的农民。张老爹把自己的人生梦想投注在子女身上,只要成绩好,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得起学,弥补自己当年的遗憾。可惜,四个子女中就二蛋争气,老大铁柱上完小学就回家挑煤了,老二大芳上了初中后和同村的人出门打工去了,老三晓玉残疾,在学校受人欺负,读了一年初中就哭哭啼啼回家了,怎么劝都不再去学校了。好在老四二蛋争气,虽然不爱干农活,放学回家就没了人影,可学习成绩没话说,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
二蛋整学酒时,张家人请来四周的相邻帮忙做菜,足足办了“十大碗”,比张家人修房子整酒的菜品还多了两样。魔芋鸭、糖醋鱼、叫化鸡、粉蒸排骨、喜砂扣肉、西红柿鸡蛋汤、凉拌折耳根、坨子肉、刀拍黄瓜、油炸柏杨豆干,这是张家人待客的最高规格。十里八乡的的乡亲都赶来庆祝,称赞老爹会办事,二蛋争气,夸赞柳堰村的女人做菜的手艺高。张家人乐呵呵地忙着招呼,虽然累了一整天,心里可是喜滋滋的。
张二蛋考上大学后,张家人的奋斗目标就是供他上完大学,尽量不拖欠学费,让二蛋好好学习,不为钱发愁。自从二蛋上了大学,张老爹和张大娘的目标就是向钱看。除了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红薯,张大娘和张老爹更是种了十几亩的烤烟。那时候,只要是没人做的田土,老爹都会去抢着种。乡里人常笑老爹把柳堰村的角角落落都种满了张家的粮食。老爹对此不可置否,除了自己的十几亩田土,加上种别人家的,老爹一家人种了三十二亩地,是普通人家的好几倍。尽管如此,老爹还是难以支付二蛋的学费和生活费,每年卖粮食的钱也仅够二蛋的学费,每年都需要找亲朋好友借钱,还好铁柱和大芳会给家里寄钱,日子也算勉强过得去。
日子虽然累了点,张老爹和张大娘心里可是喜滋滋的,大学生哪是轻而易举就能培养出来的?有的人送得起还考不起呢。只要一想到他毕业了,有了工作,就是全家人跟着享福的时候。那时候,张老爹和张大娘再也不用这么操劳了,闲暇的时候就可以到柳堰河钓钓鱼,或者在家里练练字。老爹好久没有好好休息一下了,在与二蛋学费挣扎的路上,自己的那一丁点兴趣和爱好早就抛之脑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