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路上
木心曾写过这样的事情,说有两件事可以改变年轻人,或是一场大病,或是一次长久的旅行。欧洲小说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毛姆的《刀锋》,黑塞的《悉达多》,又或者托马斯·曼的《魔山》。2017年9月,虽然谈不上是“长久的旅行”,但就我而言也算是一次比较久的离开了大城市,前后18天,穿行于西部和中部的五个省市之间,略记。
大学时曾有一次逃课去了湘西的凤凰,没钱且追求刺激甚至逃了票,但第一次旅行选择一个商业味道浓重的地方,导致此后很长时间我对“旅游”或“旅行”带有厌恶式的偏见,许多城市周边的所谓“度假村”,在我看来都如同米兰·昆德拉笔下那个丑陋的村庄一般。但就如同立flag一样,毕业后因工作原因把沿海各省都跑了一圈,这次因为半年内连续两次就业不顺,心情失落至极于是决定离开广州,在中西部跑了半圈。
励志书教育人不要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做重要决定,但反正是一个人的旅行,考虑地点的时候想起三月份看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于是新疆进入了我的视线。一个最简单的原因是——很远,对于二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广东的我来说,喀纳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来都是距离我很远的一个地方。这么想了三两天,上网买了第二天的火车票,又去了趟超市,就出门了。
上车时,想起初中的时候偶然见到一个女生在看《阿勒泰的角落》,当时的我受村上春树的影响,对于“活着的作家”的作品基本时不屑一顾的,更何况还是有点“城里人的小清新”的书,但没想到,十年后我居然自己朝着这个地方去了。所以,对一般人来说,比起对别人的诺言,违背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诺言,一次次,一步步的否定着自己。
一个背包,一本书,当然还有最重要的手机和移动电源,这趟Z字开头的火车要走48小时,就“离开”来说,这个时间确实是挺好的。虽然总有到站的时候,但只要火车在走,就能期待它没有终点,人也是如此,死亡是终点,但在那之前我们一直期望着行走。
“年轻人想什么人生!”我知道会有这样的话跑进脑海,但,难道等到满头白发再想么?看着车厢里的一个老人,不禁这样问自己。而看着老人一头的白发,我居然想象不到自己那么老的样子,生命难道真要那么长久,那么遥远?
隔壁桌的两个中年人正在聊天,都是带着货出门跑生意的,像我这样拎着一个包出门玩的毕竟是少数。这个年纪的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奋斗着青春,我还没正式上岗就逃了,而且还想逃的远一点……
不想思考的时候,最好的方法除了睡觉,就是看书,手机会让自己留在城市里,留在信息网络里,留在朋友圈里,虽然我早已关闭朋友圈。书是《克尔凯郭尔日记选》(台版《齐克果日记》),另外还有《诱惑者日记》——在kindle中待了快一年,才终于在火车上看完了,或说居然看完了,而结论则是我跟“诱惑者”是八杆子打不着边儿的。
火车用了24个小时从广州来到西安,当时的我并未想到几天后我还会回来,并且在这个站下车。借着停靠时间在站台上伸了伸胳臂,扭了扭腰,就开始进入我从未见到过的西北景色了。我后来在日记上专门写了一段关于“大山里的孩子”的话,对于生活在丘陵上的南方人来说,北方、西北的“大山”确实是十分震撼的,大山里的村庄又是另一番景象。而在经过青海时,我第一次看到了雪山,虽是隔着车窗,但雪山的美却从此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中,我甚至想象着自己正站在山脚下,对她说:“我来了”,而她则依旧安静、美丽。
第三天早上八点多,火车到了乌鲁木齐,也叫乌市,行程四千四百多公里,整整48小时。想对乘务员说一声辛苦了,后来我才知道他们上班是“做四天修四天”(但确实辛苦)。这48小时我完全消失在信息世界里,失落的心情恢复了一些,精神也舒缓了许多。长途火车是个好地方,我初步验证了自己出发前的一个想法。
由于对乌市没有任何了解,我凭着导航直接坐一个小时公交车来到了国际大巴扎,在不购物的前提下,三十分钟就逛完了,里面无非香料、坚果、葡萄、纺织品,当然还有玉石、工艺品之类,但对我来说都是“工业制品”。
看地图上两个大巴扎就隔着一条街,所以我也去了二道桥大巴扎(后来看一篇攻略时才知道这里发生过一些事情),但商业气氛跟国际大巴扎完全不同。逛完差不多时中午一点了,正好接着逛龙泉街(美食街),小憩之后乘车前往水磨沟公园,最后在晚上八点前赶到火车站准备前往北屯市。(Ps:网络信号只有3G;站在任何一个路口,都能看到至少2名武警)
为何没有天山的行程呢?我不禁问自己这个问题,毕竟天山景区距离乌市只有一百多公里,但直到最后离开新疆,我都不觉得没去天山是一个遗憾。
在前往北屯的火车上,我想起了小王子中的一个片段,不禁想对他说:小王子,火车上的大部分人,不是去旅游或旅行的,是去工作的,都很累。火车于第二天到达北屯市的时候,我想到了一件事情:我已经连续三天没洗澡了,这对南方人来说并不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