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画是先民们绘画或凿刻于山岩上的图画或符号,研究岩画可以窥探他们的生产、生活及其信仰。福建华安仙字潭的北岸的岩石表面上,刻有许多抽象的图画,像是许多人面形和高度简化的人形,又像是文字却又不同于传统形态的汉字,被誉为“千古之谜”。千百年以来,钻研此石刻者,不乏其人,没有人能完全准确地解读这些神秘的石刻。究其根本,在于人们对石刻的理解脱离了中华文明的根源,一开始就误入歧途了。
“天事恒象”(《左传•昭公十七年》)中国人对于“天”的观察和认识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这包括原始畜牧业与原始农业(吾淳:《中国哲学思维与观念的远古知识源头》[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持久而深刻的命题。天象是“天”的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反映。天象不仅限于对日月星辰的描述,它指向的更是一种思想信仰。岩画作为一种存象,凸显了先民的精神生活,要了解和认识这些符号或符号化的形象,不仅仅 要分析在不同的地点、不同时期的衍化实际,更重要的是要根植于天文学这个文化母体,从我国古天文学理论去寻找答案。本文依据我国古天文学理论,从殷商祭祀文化入手,参照广西那波县达腊村活形态的社稷祭祀(跳弓仪式)文化,把仙字潭摩崖石刻的符号化的形象与文献所记述的星宿的形态进行比较,考释其天文意蕴。分析结果表明,仙字潭摩崖石刻的各个“字”形内容,是对日月和二十八宿等星辰形态的摹状,石刻的整体是一幅仲夏的天象图,也是一幅反映殷商晚期先民们夏祭时祭山的礼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