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1日是入伏的时间节点,意味着一年中气温最炎热的“三伏天”即将登场。今年的三伏天时间为7月11日~8月19日,总共40天,其中入伏10天,中伏20天,末伏10天。俗话说“夏有三伏,热在中伏”,中伏时地表累积的热量达到最大,是“三伏”中最热的时间段。
很多人都讨厌炎热的夏天,希望秋天快点到来,但是立秋后天气就真的不热了吗?答案当然不是。今年的初伏的时间为7月11日~7月20日,中伏的时间为7月21日~8月9日,末伏的时间为8月10日~8月19日,而今年的立秋时间是8月7日~8月22日,可以说立秋时节正好处于“末伏”时间段,因此立秋后还有“持续十几天的高温”天气。
严格意义上来说,日平均气温降低到22℃以下才算进入“秋季”。在9月23日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北的广大地区才先后进入秋季,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都降到22℃以下。立秋至秋分差不多间隔45天时间,这段时间也是“秋老虎”盛行的时间段。
农村有句老俗语叫“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这里的“冷飕飕”和“热死牛”就是形容“立秋后气候的炎热程度”。如果是“早立秋”,那么立秋过后天气就会相对凉爽;如果是“晚立秋”那么立秋后天气就会异常炎热,连耐热的老黄牛都忍受不了,这也说明“秋老虎”异常的猛烈!
那么2021年是“早立秋”还是“晚立秋”?
关于“早立秋”还是“晚立秋”在民间有2种说法:
一、狭义上的区分
狭义上的“早晚立秋”之分是按照“立秋”出现的时间点来判断,“早立秋”指立秋时间处于前半天,“晚立秋”指立秋时间处于后半天。一天有24个小时,即如果“立秋”出现的时间点在“中午12点以前”就是“早立秋”,如果出现在“中午12点以后”就是晚立秋。
今年立秋的时间起点为8月7日14时53分48秒,显然按照这种划分今年属于“晚立秋”,说明立秋过后“秋老虎”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气温会很炎热,天要过很久才会凉爽下来。
显然仅仅按照“立秋”的时间起点在一天中的时间分布来划分显然太“局限”,也不太科学,因此人们普遍按照广义的方法来划分。
二、广义上的区分,人们公认的划分方法
“早立秋”和“晚立秋”普遍的划分方法是按照“立秋”所在的农历时间来判断。立秋节气一般出现在农历的六月或者农历的七月,如果出现在农历的六月就是“早立秋”,如果是出现在农历的七月就是“晚立秋”。
今年立秋的时间点为8月7日,对应的农历为“六月廿九”,刚好处于农历六月和农历7月的中间,按照划分方法来说属于“早立秋”,但是严格意义来说今年“立秋不早不晚”,即不属于“早立秋”,也不属于“晚立秋”,即“今年立秋后气温不会太凉爽,但也不会太炎热”。
为什么“立秋”在农历六月,接下来会比较凉爽呢(早立秋冷飕飕)?
每年的立秋时间都是8月7日或者8月8日,这一点是不会变的,但是对应的农历时间却不一样。
假如是农历的六月初一就立秋了,那么到了农历的七月初一已经是阳历的9月8日,已经能感受到“冷飕飕”的气息。而如果是是七月初一才立秋,正是阳历的8月7日或者8月8日,当然会感到很热。即立秋早一般冷天也会来得较早。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是祖先们的生活经验所得,那么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判断“立秋后是冷还是热”?
立秋后“秋老虎”的持续时间以及威力完全由“副热带高压”来决定。如果副热带高压在向南移动的过程中长时间控制南方地区,就会出现持续的高温天气(秋老虎),这种高温天气往往持续半个月到二个月不等。
注意:立秋后副热带高压有向南、向东移动和强度减弱的动向,这种变化分为缓慢期和跳跃式,如果是缓慢式那么“秋老虎”持续的时间就会比较长。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温度会越来越高,降水量一般比较少,天气以晴天为主,往往会造成局部地区长期高温干旱。
总结,按照老话来说今年是正常年份,既不是“早立秋”,也不是“晚立秋”,我国南方地区立秋后不会出现骄阳似火、高温蒸烤的局面。农村老话仅仅能作为“参考”,毕竟现在全球的气候变化越来越大了,真实的温度走向由“副热带高压”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