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以来,虽然从事过很多种行业,但是,唯一不变的,是始终没有离开“文字工作”这条主线,先后发表过各类论文、散文、诗歌,保留了平均每天至少读书一小时,每周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包里随身携带一本书、一个本子和一支笔。可以说,随性的我,目前就是一个没有精进的杂家,因为有了文字的陪伴,我总能随时找到自己的安心之处。
爱上写作——放下评判
提起写作,大家可能就立即想起从小学开始的那些命题作文,那些没完没了的阅读理解题目,个人认为,这些都是中国教育体制下,语文教学的痛点。我有一个文人朋友,已经出过9本散文集了,曾经有多篇文章被中学模拟卷作为阅读素材,要求回答“作家当时想表达的思想感受是什么”之类的“阅读理解”题目,满分20分,按照标准答案打分,我朋友只拿到了8分。如此看来,写作,特别是散文的写作,可以说没有标准答案,起码答案并不是唯一的。犹如一个意象,不仅基于集体无意识的原型部分,也有基于个人无意识的情结部分,对于红色,你想到的是“热情”“力量”,他想到的是“鲜血”“仇恨”,特别是在成语联想接龙游戏当中,你说父亲,有人马上想到“母亲”,也有人马上想到“暴力”,如此看来,从文章的呈现来说,不可能完全同频,因此,写作谈不上“好”与“差”,本质上只是个人的思想、情感的表达,属于私密性的工具。
那么,大家没有了“老师”的判断,只是让你拿起手中的笔,想到什么写下什么?想说什么写下什么?会说就能写,会想就能说,所以,写作,其实,并不难。
写作技法——法无定法
任何事情,都有其章法,写作也不例外。但是,任何技法都是可以通过“手勤、眼勤、腿勤、脑勤”,实现水到渠成,“法无定法”的境界。
写作的分类有很多种,我们姑且就先分为公文事务类写作和散文随笔类写作,前者有固定的严谨的格式要求,大到单位的年度工作报告,小到一篇信息报道,排版和标点符号都有国家统一的标准。“散文随笔”类追求“形散神聚”,诗歌讲究“韵律”。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写作,最终都要让读者感觉到思维的流动和情感的互动,大家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单位年度会议上,领导兴高采烈的在主席台上读着报告,而台下的听众早已哈欠一片,不是报告不重要,而是味同嚼蜡的报告只能发挥催眠的作用。
写作最基本的常识,一是要运用好“5W1H”原则,即When(时间)、Where(地点)、Who(谁)、Why(原因)、What(目的)、How(方法)。交待好这些必要元素,让读者知道你想表达什么。二是要运用好“提纲挈领、篇文撮要”的原则,明确你想表达的主题,如果文章过长,比较零碎,就概括出小标题,让读者快速知道你想表达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检查自己是否偏离了主题。这个方法在整万字的大型材料中是最为常用的。
心灵写作——对话自我
我之前在简书上已经写了《写出你的内心戏》,对心灵书写的功能、使用方法和写作要点做了文字的阐述,主要是通过心灵书写,保持对自我生命的觉察,发挥“第三只眼”的作用,向内凝视,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通过写作,探索自己,释放情绪,与高尚的灵魂交流。
心灵写作无需技法。只要与内在的心理发生紧密关联,创作动机来源于潜意识,不在意识,让潜意识自由地流动起来。潜意识中有你最原始的情感、人物、事件、情境以及它们相互勾连的关系,原始记忆是你存在于世的核心,深刻创作的母题。区别于公文写作,区别于准备发表的散文、通讯,心灵写作是一个很个人的、任性的、坦率的行为。在写作的那一刻,你想起哪些回忆?有哪些感受?都可以直接表达。当你写作的时候,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所以,大家大可不必有太多的焦虑,不需要任何的写作经验,只要你能说,就一定能写,只要你每天给自己一个固定的时间,你就可以马上成为直击心灵的原创作家。
找寻让你舒服的方式。通过我近期的探索,认为将心灵写作与曼陀罗绘画相结合,比较适合我当下的状态,分为四个步骤,一是每天用10分钟的时间;二是根据当下的情绪绘制曼陀罗,并给作品取名字;三是自我觉察,继续用文字的形式,觉察当下的情绪和感受;四是给当下的自己写一句或一段话。
时常回看才能照见。写作是依靠自己疗愈自己,通过凝视内在,找回迷失的自我,疗愈“内在小孩”,重建内在自体。因为我比较喜欢用笔在本子上写字的感觉,所以我往往是到了第二天或者第三天,才会将之前手写的内容录入电脑,其实这也是一个情绪复盘,我会从读者的角度,回看表达是否流畅、清晰,是不是语言“唠叨”或者“词不达意”,有没有直击关键点,那么,我就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在日常的语言表达中,也需要去除那些繁枝败叶,让语言和思维层面也践行“断舍离”,让目标更加明确和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