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拼邻居的车回家,邻居是一家人,平常都是爸爸开车,顺路接上妈妈和孩子。
到了约定地点,看着妈妈拉扯着小男孩走来,小男孩背着和自己差不多大的书包,理着西瓜头,挂着眼泪。
“哎呀宝宝,怎么哭了啊?”爸爸问到。好在上车后,见到爸爸,又有了车里熟悉的玩具,男孩注意力一下子被转移了,红着眼睛咧着嘴就笑了。
妈妈关上了车门:“你这样一点都不听话。我和你说了,要提前上厕所,你一直玩,我说的话也不听,你看看,让那么多人等你一个人,好吗?你真是太不听话了!”
小朋友在妈妈怀里扭捏起来,明显不太想听妈妈再说下去。
“你别闹!听我说!你知不知道这样很不乖?如果你再这样不听话,以后我就不等你了,我就自己走了,让你一个人待着。知道吗?诶,你这么也不和叔叔阿姨打招呼啊?这样很不礼貌知道吗?”
“宝宝,这样可不好,快叫叔叔阿姨好!”爸爸附和道。
大姐啊,上了车就是你一直在讲话,小朋友哪有时间打招呼呢?
“叔叔阿姨好。”前排有很微弱的声音传来。
接触过几次,我大致猜到这位妈妈应该是从事教育行业的,于是类似的教育在接下来的十几分钟里一直持续着。我默默庆幸今天收到了降噪耳机,赶紧将降噪功能开到最大功效。
你要听话——这是成人世界里,最霸道,也最虚弱、最无力的控制欲。
为什么要小孩听话呢?因为听话是让大人最省事的处理方式,这句话暗含着两个假设:
1、你是错的,我是对的,所以你要听我的。听我的,等于一切以我的判断和价值主张为准,否则,出了问题,就是你的责任。孩子听话,父母就可以少很多意外的麻烦和风险,这一切,都意味着要是以父母的界限为标准。
2、不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断。成人的容易以经验自居,要求孩子听话,主要是认为孩子没见过世面,不懂地判断。成人认为的好看的画,就是好看的吗?成人认为的美食,就是美食吗?不见得。
如果父母坚持要孩子听话,待孩子长大后,可能会面临两个结果:
一种情况是“父母受挫”,假如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和价值主张,这时候父母如果依旧要求孩子听话,恰巧沟通又不到位的话,往往就会爆发矛盾,父母就会很受打击,觉得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不听自己的。
相对于“父母受挫”,孩子受挫才是更大的悲剧。从小被父母要求听话,长大往往会形成“低自尊”的个性,容易唯唯诺诺,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没有从父母的控制和意志中独立出来的孩子,当有了下一代,往往在孩子身上释放自己从小压抑的需求,表现为对自己弱小孩子的控制欲,开始新的一个悲剧轮回。
更大的问题在于,“要孩子听话”中隐含的控制欲,常常伴随着“有条件的爱”,当你脱离了我的控制,我就不知道该如何爱你了。
如何爱孩子,不在于你是否曾经“当过父母”,而是于——你自己内心的小孩,是否曾经被无条件地信任过,爱过。
所以,不要告诉孩子“你要听话”,告诉ta事实和感受。“我们迟到了,让大家都在车上都等了我们,妈妈感觉很不好意思。”
对有些人来说,面对事实和自我感受,需要勇气,需要克制情绪,所有直接给出价值判断往往更省事 。
不要让“孩子”听话,直面自己。迟到的不是孩子,是妈妈和孩子都迟到了。无论原因是什么,家长自己也是感到尴尬的,但是她直接将尴尬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因为你迟到了,这样,我就不用感到不好意思了。”
不要告诉孩子要听“你”的话,全然信任他。要相信孩子会比你牛,相信他们会有比你更广阔的世界,相信他们会创造出比你更好地未来。哪怕这个过程中,会摔跟头,会吃苦,他们依旧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
最重要的是,我爱你,是无条件的爱。我爱你,不是因为你听话才爱你,不是因为你必须做好什么事才爱你。
我爱你,是我自己选择爱你,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上一篇:与K闲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