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秋天,听说外甥的儿媳妇生孩子,四舅从乡下来到了小城。
四舅已是快七十岁的人了,与他的同龄人相比,四舅的精神状态远远不及。他步履蹒跚、眉头紧锁着,是个非常老实、憨厚的乡下人。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却没有这个福气。
四舅生有四个儿女,两男两女,两个漂亮的女儿均已出嫁,且生活美满。四舅的大儿子已经三十出头,小的也过了二十五岁了。两个儿子均到了婚娶的黄金年龄,可一个都未能娶妻生子。这便成了四舅的一块心病。
早先,四舅将希望寄托在小儿子身上。他指望着小儿子能撑起一个家,善待大哥,孝敬父母,他也就宽心了。然而,小儿子就如同钻进了死胡同一般,一点不明白四舅的心事,对四舅的这份期盼与爱护,一点都不理解。小时候在学校里不好好读书,迟到早退,还经常惹出皮肉麻烦来。当四舅知晓他的小儿子已不是块读书材料的时候,曾一度心灰意冷,连喝水都觉得塞牙缝。无奈,四舅只好将小儿子带回家去,从此不再让他进校门。接下来的一年四季里,四舅曾罚他的小儿子耕种收割、扶犁挖地。四舅也曾默默地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抽了好些日子的闷烟。
我有五个舅舅,四舅刚满二十岁的时候,外婆就将他送到了四舅妈家做了上门女婿。四舅没读过什么书,教育孩子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绝招,但他知道打骂是不起任何作用的,所以四舅从不打骂自己的孩子。他重复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自己看着办吧,我会尽力的”。可是他的小儿子并没有因为父亲的一次次说教而有所改变,他依旧为所欲为,依旧我行我素,以至于有时候竟然和四舅对抗起来。
尽管小儿子是如此这般的不省心,但在农活上,他还是很体谅父亲的,这是四舅感到特别欣慰的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小儿子伸手要钱买衣服、添置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他总是毫不吝啬。他说:“大儿子先天不足,现在又外出打工了。小儿子整天在家帮着忙农活,也难为他了,现在的年轻人哪还有几个能在乡下待得住的?”
四舅曾和四舅妈商量过,想让他的小儿子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毕竟外面接触的人要多些,这样对他的成长也是有好处的。四舅妈起先并不同意让孩子出去,怕他惹事,但她最终还是没能阻止四舅的意愿。四舅认为,他的小儿子老窝在乡下,迟早会被耽误的,他要让他出去学一门手艺。只要有了手艺,以后就不怕没事做,更不怕挣不来钱。有了手艺与钱,也就不愁娶不到媳妇了。
于是,他被四舅送到了省城一个熟人的身边……
以后的日子里,父母不在身边,四舅的小儿子也曾努力过一阵子,断断续续往家里寄来了不少的钱。据说,他跟一个师傅学了油漆的技术,进步还比较快,四舅的内心有了短暂的惊喜。然而,好景不长,没有了父母的约束,他开始放任自流了。他不听师傅的教诲,与同事不能和睦相处。有一次,还差点闯了大祸,他嫌师傅话多,居然顶嘴。师傅终于忍无可忍,将他撵了回来。四舅告诉我说,自从他的小儿子回来后,他如坐针毡,寝食难安。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除了农忙那阵子,大多数的日子里都在游手好闲,这怎么了得?
一天,四舅听庄邻说,某某人家的儿子很不中看,还讨了个贵州的老婆(这是我们这里的习惯,在当地找不到对象的就到外地找),他想起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四舅就和四舅妈商量,能不能先托人给大儿子娶个贵州姑娘来当媳妇,这样小儿子也好找对象了!那夜,老两口一宿没睡,天一亮就出去找媒人了。可是,四舅的这个大儿子,人倒是老实巴交,可身材矮小,听力又有障碍,实在是没有模样呀!姑娘见了,不被吓跑就算不错了,还能谈什么嫁娶?果然不出所料,几番周折,终于有一个贵州姑娘上门来了。四舅一家欢天喜地,摆了好几桌酒席,送了媒人几千,给了女方家几千。里里外外、身上、床上添置了衣物,又花费几千。可那姑娘仅仅待了几个晚上就跑了,我那可怜的四舅家仅落了个人财两空。
没过几天,小儿子又不知了去向。
后来才知道,四舅的小儿子出走的理由,仅是因为父母为他大哥娶亲,而不为自己着想,四舅简直是哭笑不得。当四舅将他的小儿子找回家来时,一句话也没说,只是蹲在老屋的门槛上抽着闷烟。
四舅妈无语,只是悄悄地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