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总共2748个字
在倒腾了近三年几个G的材料后,有个问题闪现在我脑海里:我为什么要留着这些材料?这个问题在整理材料的时候自然也是有想过的,但只是“身陷其中”地思考这个材料或许以后有这样的用处,那个材料或许未来可以怎么用,于是就留下来了。但现在我想的是,那些三年前整理了留下来的现在再整理时却将它们删除的部分。
三年前留下来的,在过去的三年里有的确实被引用过,但大多数是“压箱底”的。这两天再次翻开过往的电子相册、电子文档,过去的一些事情一幕幕地重现于大脑中,但也有一些事情,全然无记忆了,即使看到图片,也只是淡淡的反应“哦,还发生过这样的事啊”。
在此我不想简单地呼应极简主义和近年来起源于日本的“断舍离”,让我们想想真正问题的核心部分:到底什么是值得“流芳千古”的?
那些我们暂时留下的物件、文档可能真的是为了近期的活动作材料备份,这部分不应该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那些你想着留到以后可以翻出来看看的物品,到底意义何在呢?
今年生日的时候看了一部电影《头号玩家》。故事的时间背景是49年后,地点美国,讲述的是引起全国热恋的电竞游戏的利益争夺与保护的故事,内容和今天这个问题算是没有半点联系的吧,唯一的联系是49年后这个时间点。此刻想起这部电影,我想到的是49年后人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49年后应该有很大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发展得更好了吧,当前高速发展的科技应该在未来49年里又发明创造出许多新鲜的能改变我们生活的技术了吧?自然、环境、生态矛盾引起的问题应该足够引起众多国家的重视了吧?那些慈善机构所尽力帮扶和改变的贫穷、教育、医疗、环境、男女平等的问题应该还是存在的,千百年留存的问题,49年应该是不足以解决的?如果49年太短,那我们回顾一下人类的历史吧。
到底什么是值得“流芳千古”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流传至今的材料:反应时代与社会追求的文学艺术作品、纪实的历史著作、历史继承和时代创新的技术、习俗、饮食。再看一下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教给我们什么:语言与文学、数学、历史、政治、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二战以来科学领域的历史得到很大的补足,人类也增创了很多这一领域的历史,众学科逐渐建立健全。当世界大部分地区处于和平与发展的状态时,当人的安全感得到满足时,当文化与科技得到更多的交流碰撞时,我们迎来了一轮又一轮的繁荣。近百年的兴盛衰败更替之后,经济,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社会的镜子。我始终相信,不管是一个人的利益,一个人的弱点,还是一群人的利益,一群人的弱点,即便是全部人的利益,全部人的弱点,都在追求美好的整个世界数不尽的博弈中保持动态平衡。
那么到底什么,值得“流芳千古”呢?让我们跳出世界这个大圈子,跳进个人这个小圈子。我想三年对于现在这个社会环境来说是个很好的时间节点,不长不短刚刚好。那么那些我想留着或许这两三年可以有所用处的,就留着吧。而那些我想留着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到老都想看看,或许出于怀念、或许出于警示、或许想留给下一代等等的原因留着的,真的值得吗?
我很怀疑我能不能思考好这个问题,因为对于个人来说,我几乎是扔掉了绝大多数的记忆。很多人说我太理性,有的人说我冷血,但我知道我为什么选择这么做。在我的人生观里,我认为这一生做到不负自己,不负爱自己的人足以。那么那些记载了曾经生命中的过客的记忆、那些记载了细碎的毫无意义的小插曲等等类似的,即使今天我记得了,那我还能记多久呢?我想很多过去的时光里发生的事情多年以后还是会变成即使看着记载的文字、看着记载的图片视频,我仍然,没有半点记忆。于是慢慢地,我开始只记录真正触动内心的事情、想法,我开始渐渐体会到怎么样算珍惜当下,我开始懂得享受生活,开始更加专注,开始懂得为想做到的事努力付出。
我想这个问题我可能会回答不好,因为对于那些二三十岁依然玩世不恭的人,对于那些四五十岁思想却停止在上世纪的人,对于那些成天抱怨却不愿行动的人……这个问题的意义是什么呢?或许根本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更别说触动,更别说,多一秒的驻足。
这些人在人群中到底是大多数还是小部分呢?如果是大多数,那么这个问题的意义何在呢?小部分的人怎么能影响到大部分的人?人类是怎么能在继承知识的同时发展知识的?教育之于这群人的意义何在?他们如何看待教育?如果是小部分人?为什么历代以来无论东还是西方,历史和文学都记载着这样的人群呢?你看,其实历史和人群都有很大的相似性。不管这群人是否有生气,他们都至少会保护自己的利益,维护自己生存的权利。也许不是这样的大多数,但我想到揭竿起义的时代,想起法国大革命的时代,想起康德说的“人是唯一必须接受教育的被造物”,想起毛泽东的“人民主体论”,想起当代的一本写从众心理的书《乌合之众》。
我想起曾经听到的我认为颇有道理的一个观点:千百年来,我们看到似乎知识在无限增长,但其实智慧并没有很大的发展,为什么呢?因为人的生命受限。人的一生时间有限,但人都不可避免的需要经历幼儿、青年、壮年、中年、老年不同的时期,我们一生经历大大小小的事情,有的人到老后会开始总结这些经验糅合成智慧,但即使最优秀的人,时间都不会多给一点仁慈。所以智慧的增长远远远远不及知识。我在中学的时候文学世界里流行着冰心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成人后在网络上流行着胡适说的“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我们不可否认人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个不可反驳的事实,那么到底什么是值得“流芳千古”的呢?既然担心自己也许会不能思考好这个问题,那么就跳出我自己的圈圈吧。社会是由每个个人组成的,历史是由社会的每个时刻组成的,那么其实每个人每时每刻过去都积累了历史。以我这只长了二十几年的小脑袋瓜,对于这个问题肯定是掀不起什么风浪,但这是个好问题,也许能为我未来二十几年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先想想什么是值得我记录的,什么是值得我留存多年甚至一辈子的。我想是类似历史留存的规律。对于我个人来说,单纯地为了留念是不可取的。那些能组合发酵出新想法的,那些有利于创作的,那些能记录和反应发展规律的,那些有前车之鉴作用的,是值得留下的。
那么什么是值得留存千古的,那些从留存千古至今的以不同形态存在的有形无形的物质的收益人是当代以及它们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的相应的时代。从当代到未来,结合历史的经验,能留下来的,值得“流芳千古”的一定是那些和人有着极度相关的物质形态。对于不同个人的需求,每个人留下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而那些能留存千古的是需要适应大多数人的需求,那么一定是那些对于人的教育,对于与人相关的知识、经验、技术、文化的发展有作用的物质形态。
人类几千年文明留下来了很多对于今天仍然有作用的东西,希望你留下来的不是搬个家就可以犹豫地扔掉或者毫不犹豫地扔掉。从历史当中学点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