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两只笔筒。一只可以算得上是古董;另一只虽然较新,却也是工艺品。
古董笔筒是上辈传下来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县里的文物工作者到我们那儿去考察新石器时代——“山背文化”遗址,我父亲和其中的一个有交情,他到我家来玩时聊着聊着就把那个笔筒给他看了。他仔细地翻过来倒过去地看了好一会,说是清代什么年间的,有200多年了。如按现在的市价,大概要值好上千元甚至千多元了吧。
这个笔筒是瓷器,满身是浮雕式的梅花花纹,釉色也很漂亮。
我家是教育世家,从祖父辈到我女儿四代共有几十个人教书。祖父是我县著名的教师,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投身教育,曾任江西省奉新师范校长。他精通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和书法的隶书,在这几方面可以算得上是我县的顶尖人物。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县政府和教育局曾为他百岁寿诞开了庆贺会,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到会讲话,他的不同代的学生分别送了匾,其中一块上书“一代师尊”。这块匾放在我叔叔家保存。我叔祖父也是我县的著名教师,毕业于上海美术高专,在美术和音乐界享有盛誉,他和我祖父弟兄都是我们县教育界的泰斗。
不过,此笔筒却不是祖父传下来的,而是我母亲家的东西。我母亲家也是有文化的家庭,这东西是她家祖上的,可能是我母亲喜欢这个小玩意儿,在嫁给我父亲时就顺便带到我家来了。后来他们一直带在身边,文革时“破四旧”都没把这东西“破”掉,也可以算是奇迹了!也许是在笔筒上找不到什么“封资修”的东西吧。由于父母亲都是在我这里逝世的,所以这个笔筒就留在我这里了。
笔筒的底部有个文字标识,是“怡合”二字,不知是什么意思。那个文物工作者也说不清楚。这是个遗憾。
另一个笔筒是十多年前我去韶山旅游时买的纪念品。在韶山的广场旁边,有许多卖纪念品的。我看中了这种笔筒,竹子做的,工艺不错,很漂亮,而且是一套两个,大的套着小的,很精致。我买了一套回来,大的送给了我哥哥,自己留下小的。
笔筒的正面有“妙笔生花”四个字,下面还有一些图案,很文雅的,这就吸引了我。我想,摆在书房里,跟那个古老的笔筒不就形成了一旧一新的对照了吗?这未必不是一桩雅事。
从韶山回来后,我觉得要送点什么小玩意给哥哥,就决定送个笔筒,当时我女儿还有点不乐意呢,因为她们也喜欢,想在她们的房间也摆上一个。不过,她们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还是服从了我的“全局观点”。
两个笔筒,一个放在我的书房里,装着钢笔、铅笔、毛笔和签字笔等,另一个放在通往客厅的小房间的窗台上。这个小房间是我女儿的卧室,书桌就放在窗台下,也算是满足了她们的愿望了。
现在用电脑了,用笔的机会不多了,笔筒是不是会退出书房呢?我想不会的。我的两个笔筒起码是工艺品,还有一个是古董,是文物,我会把它们一直留住的,我的女儿也肯定会把它们一直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