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着到最后的意义如果是丑陋的话,不如就现在躺平。
两天前我写了篇关于躺平的文章,紧接着因为工作的事情,没保存就出去了。回来后倒也没有十分懊恼,因为我始终觉得经历才是最好的文章。那个时间里没写完的东西,之后再写一定会因为又发生的事情而使其更加饱满,文章是这样,人也是这样,越活越明白,没有活回去的。
我想起两天前的躺平,还能回想起前面篇幅里的论内卷,有半通教书意味的内卷分析,是基于以前对于经济相关的研究和浅显读过的《国富论》,现在想来内卷倒也不单纯是经济层面的分析,躺平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因为利益相关的压力逼定,也有社会认知的进步使然和青年人对于家乡的情感回归。
简单说,内卷是资源分配中,总量不变,但是需要分配的个体越来越多。打个比方,上世纪80年代大包干后,农村出现了很多机会主义者,打砖窑开砖厂当起了老板,像孙少安这样的砖厂老板,现在都成了当地企业家。于是乎,当年大字不识的人抓住机会就能华丽转身。而现在呢,本科文凭都已经不值一文,企业招员工都要研究生起步。所以说,这条事关挣钱生存的赛道越来越拥挤了,老人不退,新人日增。退而求其次,青年人放弃大城市高压力高成本的生活方式回到家乡,选择一种稳定而相对轻松的工作生活模式,是一种软性无奈,或者说一种避害选择。这里提一下的是,大城市成熟的996工作模式已经侵占了太多青年人的生活,这是一种病态而极端不文明的现象,甚至令我想起美洲的黑奴历史。这在当下社会反而出现在了相对发达的地区,我们应当细想之,绝不该习惯之。
躺平,这个词看起来是有些贬义,能让人很快联想到曾经的“啃老”。但是我们联系现实的时候发现,我们说的躺平反倒在我看来是积极的。高中时候的一个同学,大学专业是电气自动化,也是毕业于名牌大学,在这座小城市的钢厂负责设备管理;还有个国字药科大学的发小,也是回到家周边的一个药厂负责渠道销售;有考公务员的,有老师,有医生护士,我发现越来越多的90一代,开始去直面生活的现实,哪怕会比较渺小。可一想到林夕写的石缝间的生命,我便浑身上下充满着蓬勃的热情。足以让人去等待新赛道的来临,足以让人在接受一种渺小人生后内生坚韧,更加足以让人清醒,让人深刻。
躺平是暂时的一种现象,一定是的。我在想他会生出的成熟模样,也在思考躺平的出路。
躺平的后来,应该会出现很多种成熟的人生观,这会是伴随着精神文明逐步提升后的产物。例如,文化的积淀,完整的学涯会让我们更加坦然更加从容面对一种平淡而普通的人生,不必再避讳街巷人冷风的言语,至于后来让人去接受这样一种现象:好的学历只是让我们有一个好的认知去选择想过的生活,而不是去尽可能高的去攀富贵。我相信这只是我想到的一种,关于未来我希望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憧憬去用实际行动写就。
聊聊躺平的出路,如果只是一直躺下去,那只是换了一种轻松的方式迷惘。我们该在这样一种相对轻松的状态下更多的思考,生活的目的,生活的意义,后逐步影响更多的人。就像这些天我在看的一个音乐节目里,叫好和叫座的探讨实验。一群热爱音乐的年轻人跟家人约定三年、五年、十年的期限,如果不能养活自己就放弃梦想,踏实成为工薪阶层。在我看来这也是种躺平出路的尝试,给自己一个躺平的期限,在这个期限中如果还没成功,就跟现实握手言和。
还有个令我印象最深的片段,一个做民族音乐的音乐人说,民族音乐在当下是小众音乐,但是小众和大众只是人数的差别,所谓的小众音乐以后可能也会成为大众音乐,大众应该给小众音乐一些机会。我觉得说得很正确,但是这有赖于大众审美的提升,也有赖于行业摒弃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模式。
我试想,将来的赛道里,创作者能够有更多的物质奖励和生活保证,站在资源顶端的人能够更加赋有行业的责任感和社会的责任感,没有人真心希望躺平,谁都希望平凡也能铸就伟大,只是壁垒和成见太过高大和坚实。从“丧”到“佛系”再到“躺平”,我们青年人并不悲观,社会没有安慰我们,我们一直在疗愈自己中寻找活着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