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先贤们在他们立功立德的历程中,有很多洞烛人性的心得,这些心得借着一些传说或典籍传诸后世,成为我们在创业上最佳的懿范。
自古以来,有实力的领导人物,莫不网罗许多“谋士”来帮他出主意,这种“谋士”套句现代商业界的话来说就是“智囊”。如果谋士不只一个,则称之为“智囊团”。战国策里面记载了一个“谋士”的故事,非常生动。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培养“谋士”的重要。
话说齐国有个公族叫孟尝君,喜欢结交三教九流的朋友,不管是游侠书生,还是江洋大盗,甚至贩夫走卒,只要来投奔他的,通通给饭吃,号称有“食客”三千人。在这些食客中有一个叫冯谖的,曾在走头无路的时候被蒙孟尝君收留,给他饭吃,给他车坐,还供养他的母亲。
冯谖有感于孟尝君的知遇之恩,倾尽全力辅佐孟尝君,给他出了很多好主意。
第一个主意是帮孟尝君到薛城去收债。冯谖去了一趟,债不但没收到,还当着债主们的面把债约都烧了。回来之后只跟孟尝君轻描淡写地说:“我帮你买了‘义’回来。”要是换了别的主子,早就气炸了,非把这个吃里扒外的伙计给赶走不可,但是孟尝君却很有风度,很客气地请他去休息,以慰其辛劳。后来孟尝君失意于齐王,被扫地出门,只好回到老家薛城,没想到薛城的百姓“扶老携幼、迎君道中终日”,场面非常热烈而感人。这时候孟尝君才发现这就是冯谖帮他买回来的“义”!
第二个主意是为孟尝君点破了“狡免三窟”的道理,非但使孟尝君能东山再起,而且还成为不倒翁。在孟尝君失意于齐王以后,冯谖帮他到魏国去游说魏王,要魏王重用孟尝君,魏王听了立刻邀聘孟尝君为相。齐王知道了以后大为紧张,深恐人才被别人挖走,马上遣人送礼向孟尝君赔罪,迎他回去当宰相。
所以《战国策》把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归功于冯谖的主意。
现代企业中非常重视“智囊团”。由于现代企业环境变化万千,一个经理人再能干也难免会有力不从心之感,于是乎他需要有几个能帮他搜集资料、判断情况,拟定计划的智囊团,这种现代企业中的“谋士”有名为“顾问”者,也有什么名也不挂者,这些人在公司里面不负实际行政责任,仅仅帮经理人出主意。在体制内也有这样的一批人,被称为“政府智库专家团”。
他们以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现象,以其客观的态度来判断问题,以其清醒的脑袋来寻找答案,“思考”成了他们的专业,“出主意”是他们的职责,而他们也往往有石破天惊的主意和出类拔萃的见解,其所受倚重的程度,非同一般。
在企业问题日趋繁杂的今天,经理人的确需要有更多的“智囊团”来帮助他思考与筹划,培养这种人才表面上看起来也许是一种浪费,但是有朝一日用得着时,往往会有扭转乾坤、改变命运之功,冯谖对孟尝君的贡献正是一个最佳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