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聽到別人常說,他有今天的成就,不就是他家境好,環境優,
一種是把成功歸咎於自己的努力,所有的成功都是靠自己的努力達成的,
優越感都在自己。
一種是失敗都歸咎於自己的家庭,怨家裡沒給他優越的環境,自己的童年,
在現實的社會裡,不夠努力,不夠認真,天份不夠,所有的失意都歸咎於別人
父母都跟自己沒關係。
因為我家裡父母不合,所以我內向,有暴力傾向。
因為我家裡窮,所以我念書比不上都市小孩,反正怎麼樣都跟自己沒關係。
在我看來,這在邏輯上是講不通的。
自卑就是自卑,內向就是內向,這跟家境是否貧窮,童年是否缺乏關愛,
並不構成必然的因果關係。
當然,我要承認,艱苦的生長環境以及父母的對待教養對個人的成長,
的確有影響,但是上述的人,問題一定不是在他們的童年,不在他們的家境,
而是在於他們自己。
我認識一位異性朋友,她有太多地方讓我值得學習了,她家中重男輕女,
因為哥哥跟她是同父異母的關係,而媽媽又是因為在男生家裡幫傭的人,
某天,因為它的爸爸喝醉,強行了她媽媽,而生下了她,而她因為早產兒的關係,
因為奶水不足,差點就跟這個世界說再見了,可是她媽媽花再多的錢也要把她就救活,經過醫生的急救,活是活了,但留下一點點的腦壓的後遺症。
而她爸與前妻離婚留下了她哥與她,而這位她哥所謂的”阿姨” 帶大,而她哥總是宣稱她媽不是她媽是後母,爸爸總是偏心,常常造成她與她哥因為這樣常起爭執,有時會造成她腦壓大而稍微頭痛的疾病因為怕擔心的原因,所以都隱瞞常不說。
然而,她總是很獨立,為了不讓媽媽擔心,都會表現出很開心開朗的樣子,小時候讀小學的時候,常常拿第一名的獎狀回來,會看到她的牆上壁櫥上都掛滿獎狀,獎杯。
到了長大,她總是對人都是開朗的對人,既使家裡環境不是那麼好,到了念大學時,她的媽媽因為年紀大的關係,疾病纏身無法獨立自主出門,她為了完成她的學業,半工半讀一邊念書一邊賺錢,花錢請一個附近的阿姨照顧她媽,那位阿姨只有煮飯而已,她為了就近照顧她媽,努力考上第一學府修完到碩士,因為住台北,這樣不會離太久,可以就近照顧,一直到她結婚為止。
她一樣為了能夠就近照顧她媽,不敢嫁的太遠,既使她的結婚對象很爛,
(騙財騙色,最後讓她莫名其妙的走了,然後既使懷孕也因為種種的爛理由去把小孩拿掉,侵占她媽過戶給她的房地產以及她努力存錢的儲蓄。)
但她一樣不會抱怨,如果要抱怨人生的話,我覺得她有足夠的理由。
她的童年,少年,青年可以為他提供充足的原因,但是她是我見過最樂觀的人。
不曾在爸媽面前抱怨過,遇到困難時自己想辦法,不讓自己脆弱的一面給別人看。
她還曾經捐錢過孤兒院,因為它有著同情的心。
曾經養過小動物,既使走了,也會哭個三天三夜。
在她的人生中,她可以有選擇嗎? 她不能,只好自己想辦法,想辦法讓自己過得更快樂,她知道她的處境,她有時間去抱怨嗎? 不行,只能看著他唯一的辛福設法兩全其美的達成,才可以讓自己撐下去,既使是短暫的辛福,一直到她走前,她還是擔心著她的媽媽別因為她而悲傷過度要好好的活下去。
如果在這個社會中待的時間足夠久,我們就能觀察到一個事實,貧苦的童年,
不幸的家庭生活,並不一定導致一個昏暗的人生,事實上,處處可見在這樣的環境理成長起來的孩子,在成年之後同樣擁有健康開朗的心態,穩定密切的人際關係,以及開朗的胸懷和慷慨的性格,彷彿過去他們身上蒙受的苦難,能夠不留下一點痕跡似的。
在<也許你該找人聊聊>裡面,面對著既使不管是親人,還是愛情友情的人走了,你的這份感情也會傳達給她,她希望妳開心的去幫助人,開心的面對社會的這一切。
把這分眷戀的感情流在心中,她希望看到你笑,而不是埋怨,為這個社會為大家盡一份力量,你的價值是由你創造出來的,你相信是因為你能做到。
你不能選擇你的出生,但你可以創造你的未來。
你可以創造你的人生,一切都由自己改變開始,積極的去面對人生。
相信我,從現在開始你會有更好的未來的。只要你願意改變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