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老人有结婚的大年小年直之说,所谓大年呢,就是适合结婚的黄道吉日会多一些,小年则是反之。
但是给我的感觉却是,好像从 24岁开始,每一年都是结婚的大年。
因为就是从这个年纪开始,各种结婚的消息和请帖络绎不绝着开始轰炸过来,于此同时,大人们以“你已经毕业了,不是小孩了“为理由,或是催促订婚又或是安排相亲,视个人情况而定。
01
“婚姻”到底是好还是不好的事情就像豆腐花到底是吃甜的还是吃咸的一样
只要一出,就会引发万千的讨论
有人说它是“爱情的坟墓”
将爱情磨灭在了各种的柴米油盐奶粉钱
也有人说它是“爱情的升华点”
它把表象的轰轰烈烈升华成了更质朴的润物细无声
更多的我还是去抗拒这样的话题的。
因为对我而言,“婚姻的好坏”这个话题更像是一个“文字游戏”
就像是“喜欢是放肆但爱是克制”
亦或是“爱是放肆但喜欢是克制”一样
正反都能解释的通畅。
因为爱了就不忍伤害所以会克制
但是只是喜欢就不会太考虑后果,这样想好像没问题
可如果解释为因为爱了所以就更感性
而喜欢的时候还可以理性的思考,这样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02
学长B君最近发来了喜帖,说是要结婚了。
其实真的很难想象这个初二开始谈恋爱
前女友可以撑满两桌德州扑克的情场小浪子
居然会在27岁这个不算大的年纪选择结婚。
新娘很漂亮,家庭条件也很不错
用老话来说就是门当户对吧
但是我们还是很好奇这个姑娘有什么魔力
能让我们这个以阿飞正传中那句台词
“我不知道我这一辈子还会爱多少女人,不到最后我也不知道我爱哪一个”
为座右铭的学长
确定了她就是这个正确答案
答案很让我们意外
“年纪到了,的确是该成家了,结婚嘛,还是合适,比较重要”
03
有一部挺有意思的美剧“老爸老妈的罗曼史”
剧集使用了一种比较新颖的讲述方法
让2030年已结婚的美国老爷子Ted
给他的两个孩子讲述他是如何遇上他俩的老妈的故事。
故事以寻找人生伴侣的恋爱故事、生活阅历等为主线
描述了TED在此过程中人生价值观、亲情友情观、爱情观的变化。
当然也少不了他和初恋和孩子他妈发生的种种浪漫故事。
这不禁让我想到我的父母
他们会不会也有着类似的罗曼史呢?
事实其实挺让我失望的
爸爸只是一个重度近视的农场穷小子
而妈妈当时是一个会去买牛仔裤的时髦女孩儿
通过了亲友的介绍认识,互有好感,然后就结婚了。
爸爸妈妈也没有什么浪漫的故事
更不会记得什么结婚纪念日
顺其自然的结婚生子然后就是面对柴米油盐
偶尔因为个别小观念不和而吵闹
但因为爸爸的性格总是会去包容妈妈
所以也起不了什么大的风浪。
而当问起妈妈作为当时的一个摩登少女
当初为什么嫁给爸爸的时候
妈妈的理由是
“那时候也挺喜欢你爸爸的,而且性格什么的都挺合适的“
04
学长和爸妈的事儿不禁让我想起来我们的校园爱情
校园爱情可真是太美好的事儿了
记得那时候为了喜欢的姑娘去打架
还有就是跑到人宿舍门口放烟花然后被宿管阿姨撵着跑
一束鲜花就可以是一份不错的礼物
而不是现在可能需要梵克雅宝又或是Cl的女王权杖才能搞定。
等到长成可以去见家长的年纪了
却发现这时候想要进一步发展却变得艰难起来了。
脱离校园之后,
我们开始会考虑家庭,考虑以后
再也没有十八九岁那样爱的冲动而奋不顾身
我们开始考虑后果,变得理性,
也让爱情变得和我们的青葱年代那会不同,
也让我们知道没有结果的过程只是徒劳。
05
所谓的喜欢只不过是多巴胺导致的冲动而已
它的时效性只有30天
爱情需要的保质期可不太一样
对于30天而言,它需要的保质时间太长太长了。
很多次的失败让他发现
原来和那些之前他自己追求的情感交互(他指爱情)相比
合适的人才是最终可以被解答出来的正确结果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从抗拒相亲到如今娶了一个“挺喜欢的也挺合适的女孩“的原因
我们可以通过加深了解去产生新的多巴胺
也可以通过同居等手段将彼此捆绑起来增加归属感
等等等等
但是所以方法都会有一个时效性
当这些常规的方法都失效了
或者你真的理性到觉得”能过日子的才算爱情了“
那么
“如果合适就结婚吧”ד找一个合适的人就结婚吧”
05
爱情,总是被人们挂在一个高高的位子上
受人追捧,被人称赞之伟大
这恐怕也是很多人不愿意去相信
爱情并不是那份让人可以长久在一起的良药。
婚姻很长,瓷婚20年,金婚50年
慢慢岁月并不真的是弹指一挥间
也不是一男一女搭伙过日子
选择不同的人
会带给你不同的生活。
爱情带来的冲动亦或是其他主观因素
太容易成为之后的导火索了
而合适你的人,只会让你活得更自由
更接近你内在深处的那个自我
想想虽然没什么好
却又没什么不好
生活在一起并不会有大起大落
偶尔的小仪式感还能成为加分项
这大概也就是
很多在婚姻上选择合适的人们
很多都执子之手,走向白头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