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阅读的自媒体时代,如果一篇文章没有惊艳的标题就吸引不了读者打开文章,但是如果读者打开了你的文章,开头没有做到引人注目,那么读者一样不会为你的文章买单,最终有可能会放弃阅读。 时代在变,阅读环境也在变,但是好文章的标准却一层不变的。
一篇好的文章开头要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开头要足够亮眼,贯通全篇,第一时间把观点亮出来;第二个要素是开头部分是要引出下文,为接下来的文章内容去做铺垫。 万事开头难,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面临一种情况:心里有太多想表达,一旦去表达的时候又不知道该写什么,这节课上老师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摸清规律,文章开头就不是什么难事。
1、文章开头的六种基本写法
001.开门见山,直接说事
这种文章开头的形式是比较常见的,也是遵循了两个基本要素,一开始不做任何铺垫,背景介绍,或者是观点,态度,直接说事:第一句话强行把读者拽进一个场景之中,而且语言紧凑,每句之间环环相扣,一旦读起来就停不下来了,这种情况还可以细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就是以“我”或者以“他”为引两种开头方式,以“我”为引就是用第一人称去讲述自己的故事,或者写一些与“我”直接产生链接的事件。
在原创大V号比较常见这种以“我”为引的方式。
比如:后台有位粉丝留言说,最近好几个朋友问我,前几天,我去参加了某某活动。第一句话就强行把读者带入一种场景之中,但这种方式通常在一些人气很高的大V平台上出现,建议初学者一开始不要去写与我产生链接的这种方式,毕竟还没有太多关注度,这种方式是没法跟读者产生链接,在初写阶段,直接写自己的故事或者经历,把读者拉入场景中去,对于读者而言,文章是你的真实故事,会让她读起来产生一种亲切感。而对于作者本人而言,文章是熟悉的,又是站在自己擅长的角度上去表达,文章内容表达就会显得得心应手。
这种以“我”为引的文章开头形式是很好掌握的,尤其是在初写阶段不会出现如何下笔的困惑,以“我”为例肯定会有很多想法,但是以“他”为引则是以局外人的角度去讲述别人的故事,以这样的形式作为文章开头的好处,就是在写作的同时,就已经与你的读者站在一起,从写作内容来看,常言道,当你站在事情之外才能更理性、更客观的去看待事物的本质。也能以一个更冷静、清醒的态度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敬而带动读者的情绪,这也即使很多作者喜欢以局外人的身份去写文章的原因。
以他为引的案例:《别把好日子过得太穷》
002.总结标题,形成导语
我们回忆一下,在以前传统的报纸上,一篇刊登在头条的新闻报道,在报道之前会有一种体现文章主旨的总结,这段总结就是整篇报道的导语。好的导语往往引导读者对文章内容产生兴趣,触发她们阅读的欲望,现在的自媒体写作看似不需要导语,实际上是存在的,每天看到的文章推送,很多只发一条消息的原创公号,推送的时候在图片或者标题的底部通常会有一两句话,可能因为这个导语的地方比较隐蔽,常常会我们忽略。不妨把导语提取出来,作为文章的开头,既加深对主题的印象,又能自然过渡到更深层的主题议论中去,但以这样的形式写文章开头时一定要注意,总结语句一定要到位。
举例:老师之前写的一篇文章,标题是《为了为了一双鞋,她驱车20公里去逼婚》,在标题下面就写了一句话:别人不会为了你的人生负责,而你不行。这个就是导语的形式。
003.引用或者转述新闻,数据和热点现象
这种开头的形式通常适用于追热点。 比如之前大热的《我的前半生》、《延禧攻略》,写作的时候可以去截取部分剧情的图片或者引用剧中的某些情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去做知识背景的补充,提供和确定与读者形成互动讨论的前提条件,而且对于那些没有看过剧的读者,经过文章开头的剧情补充之后,也会对这个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继续看文章下面内容时就不会一头雾水,这种文章开头的方式,在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选大众熟知比较认可的才能继续下去,不然如果不熟悉的,读者就没办法与你互动,也就不会为你的文章买单。另外还有一个关于很多触及政治方向的事件建议大家不要去追,有可能会被封号而得不偿失。
004.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人人都有猎奇和八卦的心理,对于一些不熟悉,奇异的观念会表现出一种好奇感,甚至是一种急于探究其答案的心理,作为写作者,设置悬念的目的就是利用人们对于故事人物命运的迫切关注和想要知道结果的心态去集中她们的注意力,为文章后面的内容做铺垫,而提出疑问本身就是一种设置悬念很好的方式,当你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就会引发别人的思考,让对方在思考的同时不自觉引发共情或者是对文章后面内容产生一种急需探究的心态。
案例: 凯.杰罗姆
记得那天,我到大英博物馆去查阅有关接触性枯草热的治疗情况,我猜我得了这种病。 本来一个人去博物馆查资料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但作者去查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得了这个病,这就引发了读者的关注和好奇,作为读者,首先想枯草热是怎么一回事,当初步了解这是一种过敏现象后,不敢保证自己有没有可能会得,一旦跟自己利益产生链接,就会产生天然的危机感,就会格外关注枯草热到底怎么回事,如何避免让这种事情发生在我的身上。 这种带有疑问和悬念的方式就是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先将带有悬念的故事引起读者注意之后,让她跟着你的悬念去想,这是为什么,然后读者自己迫切希望后续中去寻找答案,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005.引用经典,适当造势
利用一些名人名言、历史典故、当下一些明星或者公众人物身上发生的一些热议的事件,写作的目的,第一个,通过名人效应,公众人物以及自身的感染力,增加对读者的吸引,第二个,利用人人都有的从众心理,利用名人效应去增加文章本身的说服力,以此来增加文章的厚度和深度。
006.创造缺口,截取反常识认知
什么是缺口?如果把文章当成新研发的零食,推销的时候,就要给零食赋予营销理念,这款零食为什么好吃,吃了以后能给你提供哪些营养,只有这些营销点跟顾客自身发生链接,才会为这款零食买单,换成衣服也一样,衣服足够吸引,还是颜色称肤色,还是掩饰身材的不足,只有打动别人,才能吸引人,制造卖点。为了给产品卖出去,就要为买单者制造缺口,写文章也是一样,需要人为制造缺口,为读者和受众群体制造缺口,知道读者需要的前提下,去根据需求营造缺口。 写作的时候先想想读者为什么要看这篇文章,跟他们之间会产生哪些利益,制造的卖点就必须以读者需求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这才是成功的制造缺口。
这6种文章开头的方式对于我们日常写作来说都是很适用的,当然方法还有很多,写文章本身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方法适合初期最常见的几种方式。写作当中,需要注意并不是单一的使用一种方法,学会融会贯通,让几种方法兼而有之,怎样开头还是要从文章整体构思出发,去考虑如何更突出文章的观点,从文章观点需求通篇安排和设计,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最吸睛的文章开头形式。
2、3种结尾的基本写作方法
好的结尾会让读者更深刻,更透彻去领会文章观点的表达,从而引发自己的思考与共鸣,尤其是自媒体形式的文章,只有在结尾部分引发读者的期待和互动,才能得到她们的点赞和转发,从而引发文章的传播。
001.简单利落,直抒结果
从开头一直到最后都在讲故事,没有大道理,没有华丽的修饰,每个案例叠加已经有了足够的画面感,而结尾时还是用了故事结尾,只是在最后简单直白做个情感的升华,一句话,却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余地。
案例: 网络爆文《你弱你有理》结尾
通篇读完之后很容易产生带入感,作者罗列的故事案例就是生活中常态的场景:你我他都曾遭遇过歪理的情感绑架,能极度引发读者的共情,从而会自动自发帮这篇文章持续传播,最终成为爆文也是理所当然的。
002.首尾呼应,直指道理
案例:《毛坯爱人》/琢磨先生
一开始就戳穿让人沮丧的生活真相,对毛坯恋人进行详细讨论,结尾对毛坯恋人做了精辟的解读。文章结尾,同时运用了议论和抒情两种方式,与文章开头对完美恋人的期望呈现出一种首尾呼应的状态,让我们在读的过程中屡屡联系自身而产生了共情,结尾部分进一步升华,产生一种豁然开朗,醍醐灌顶的感觉,能给人带来这种效果的文章能够印象不深刻吗。
003.抛出问题,“折磨”读者
案例:《修行的真义》/星云法师
结尾:人间的佛陀,不会舍弃一个众生;人间的佛教,不舍弃一点世法,我们认为:乃至行住坐卧,扬眉瞬间,举心动念,示教利喜……,哪一样不是修行?为什么舍弃人间佛教,要学习不食人间烟火,才叫做“修行”呢?
很多时候抛出问题是能更增加读者之间的互动,感受到友好情谊,互动中产生一种我们是同盟,不由自主想靠拢的心态,这也是初学阶段比较好把握的方式。 这段结尾很直白,看似简单连续两句反问,让整篇文章观点得到进一步升华,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修行是什么,慢慢结合现实得到自己的总结,真正的修行应该是顺其自然,融到生活点滴中去,刻意去追求形式是一种偏执,不是修行。
写文章结尾时一定要规避,不要把所有事情都说透了,用一到两句话反问,去引导读者思考,不要把所有道理摊在大家面前,这会让读者觉得特别不舒服,写文章要保持一个原则:结尾写上七分,留出三分给读者思考空间,这样也是一种引发读者情绪制高点的状态。
在实际的写作中,上面这些开头和结尾的形式很可能在一篇文章中同时出现,复合使用,发挥更多作用。所以,道理和模板都摆在这里,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灵活使用,不生搬硬套才能写出优秀的开头结尾,让读者感到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