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名画家,看画展是事业的一部分。不看过大量的名家原作真迹,只看复制品,水平很难提高。
我首次看画展的时候,正值全国所有美术工作者全都要搞创作,我的油画创作只在省级展出。但我们可以全体去北京看全国画展。
头一次走进这座梁思成的标志建筑,在中国美术馆,头一次看到这么多高水平的画作,别提多兴奋了。那时真是人山人海,摩肩擦踵,挤得密不透风,我们只能从人缝中看,恨不得把画布上看到的技法刻进眼中。我天天在美术馆来回转悠,当时年轻力壮,全然不觉得一点儿累。
只是每天吃饭是个大问题,北京当时饭馆极少。为节省时间,我每天只吃面包喝汽水充饥。
最近看陈丹青的《纽约琐记》也恰是这个意思,里面讲到他“获准留学前,行前被江丰老师叫去。“不要怕吃苦,”老先生沉吟着,并不看我,“到了美术馆,就吃点面包、香肠,这样子,我们中国的油画就上去了嘛!””
看起来画家看画展以面包充饥是普遍现象,几乎人人都这样过来的。
后来每两三年就去北京看画展,也都是这样过来的,有时馒头咸菜,有时饼干茶水。看一次画展没三五个小时下不来,有时得七八个小时,午饭只能这样凑合。
不过现在回忆起来,那个年月的北冰洋汽水,融着橘子的香甜沁人心脾,麻簌簌的气泡刺着口腔,直达肠胃,再吃上夹着果酱的大面包,这种感觉如今再也找不回来了。
等到有了闲暇的时候,只要旅游,我到任何城市首先找美术馆,尤其到北京,不看几次画展等于没去北京。北京开画展的地方也实在多,除了中国美术馆之外,还有国博、西长安街上的首博、望京附近的798,中 央美院展厅,炎黄艺术馆、中华世纪坛、今 日美术馆……太多了,数不胜数,宋庄又出来个画家村,几乎到了河北。
有的画展允许拍照,有的不允许,看完连个记忆都找不回来,只好更加专注地,细细地,反复地看。
有时一个大展,恐怕在馆里就得走个五七公里,而自己也体力渐渐不支,单靠食物中的卡路里已无法支撑,光是腿脚也已经承受不了如此重的体力劳动。连年轻人看画展也累得不行。
在馆里常见一些参观者,鸡皮鹤发,弯腰驼背,垂垂老矣,柱着拐,背着干粮茶水,瘫坐在凳子上,久久站不起来。想来这定是彻骨的美术爱好者,或者是外地,甚至国外的画家,来一次北京不容易,不看够是不走的。
虽然苦不堪言,但看画展已成为他们余生的一种快乐,甚至升华为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寄托,否则无法支撑他们吃这么大的苦。
看画展成为国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只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新时尚。在西方恐怕这时尚已有了几百年历史。我们去巴黎卢浮宫、圣彼得堡冬宫、纽约大都会看画展,洋人也很能吃苦,兴趣劲头似乎也更大。尤其跟我们不一样的是,看画展的以年轻人和孩子居多。在西方,看画展,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了人生受教育的一种方式,人人乐此不疲。希望什么时候艺术教育在我国也会达到全民热爱的程度。
图片来自网络
文/闲云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