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乡,已经小二十年。于老家,一直以来都是来去匆匆。能呆上的日子,是掰着指头也数得清。
我感觉在我生活中,老家是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甚至渐渐开始淡薄、模糊、被遗忘。
特别是近几年,听从爱人建议,定居湖北调弦口后,上老家的时候就更是少之又少了。每次从广东回老家,基本上只是落下脚,歇息一二晚,看望一下健在的老父亲后,就匆匆忙忙赶往调弦口。
其实有时候,我也想多呆些日子,但因为感觉自己这么多年,漂泊在外,居无定所,混得是差强人意,没有脸面面对那些熟悉的父老乡亲。逃离,躲开,或许是我唯一,也是最好的选择。
虽然在老家停留的时间很少,但对于老家近些年的变化,还是一直在关注。老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特别是那些熟悉而亲切的左邻右舍,还是会时不时在我入眠的时候,走进我的梦中……
昨天早晨,老家所在村官,我的发小,同学——陈书记的一个电话,又一次把老家塞进了我的日常生活中。
老家是山区,是那种山多田少,生存靠天的穷乡僻壤之地。老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在我老家,虽然有山,可除了越来越不值钱的楠竹,已经禁止开采的石头以外,再也找不到任何资源,可以让人富,让人活。
从我记事起,“穷”犹如一座山,始终压在老家人们的头上。
自从“打工潮”涌进老家,老家人都开始慢慢倾巢而出,四处奔波,特别是“撤乡合镇”之后,学校,医院,都陆续搬离,原本并不热闹繁华的老家,更是显得冷清,几乎是十室七空。从老家走过、路过,只能看见少许不愿离开家乡的老人,还在无可奈何的守望着这片土地,其他人都如一只只不知疲倦的小鸟,衔着一个名字叫“家”的,飞往异乡它地。
虽然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老家人,开始陆陆续续返乡,在老家修起了一栋又一栋,雕梁画栋,红砖碧瓦的乡村別墅,但整体来说,还是难已掩盖贫穷落后的事实。
近些年,地方政府响应中央农村政策精神,消除贫困,走脱贫致富之路,特别是最近几年,“精准扶贫”政策惠及千家万户,我们老家也开始慢慢改变。
随着“打工潮”的慢慢回落,有一些走出去的老家人,又回到了故乡,开始含饴弄孙,颐养天年。
老家变化最大的就是贯穿老家的那些乡村公路,原来的坑坑洼洼、九曲回肠,也陆陆续续开始裁弯拉直,升级改造,水泥硬化,特别是中央农村政策,争取农村早点“村村通、户户通”之后,在老家的这片土地上,许许多多通往农户的羊肠小道,也变成了宽敞笔直的水泥路,让人刮目相看、耳目一新。
可在我老屋所在的杨树三组,却有一条超过二十多年的乡村简易公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一直没有被硬化。
其实这条公路并不长,几百米,路情也不复杂,只是因为年久失修,保管不力,损毁严重,早已破败不堪。晴天倒好,人畜走在路上,还算稳健,如遇阴雨或者冬雪天,此路就成了所有三组人心中,一个无法言语的痛。
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到处是星罗棋布的水眼、崩溃塌陷的路基,日渐消瘦的路面,似乎一梦醒来,就难得再寻踪影,让人看后,感觉心里特别难受。
陈书记在电话中,希望我能站出来,为这条公路硬化出点力,也就是在三组的农户里,筹措部分资金,用于弥补村支两委牵头的,硬化此路建设资金预算的缺口。
说良心话,这条公路的硬化建设,喊了几年,也折腾了几次,都无果而终。我深知其中的困难,三组富裕的农户并不多,都是些刚刚解决温饱的父老乡亲,特别尴尬的是,有一些如我这样的人,虽然户口还在三组,但已经在县城或者镇上买房落户,只是因为不舍故土,还没有彻彻底底的迁移出去。
却也都是来去匆匆,看看留守在老家的父母亲人,谁又有几分心?来热心这条公路的建设。
可我不行,我却做不到无动于衷。虽然我一直生活在赤贫之中,日子入不敷出,但于生我养我的的故乡,我却有一种难舍难分,已经深入骨髓,没于生命的情怀在左右我的生活,我不敢说“不”,也没有勇气置之不理。
一直认为,我在老家总是来去匆匆,是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害怕面对,试着强迫自己去遗忘。
今天才发现,原来故乡一直都在我心中,放不下、忘不掉这片土地……
我没有理由?为福泽子孙,美化家园,不尽心竭力。
内心虽然有过片刻的纠结,但我还是毫不犹豫的应承下来,我知道,此次承诺,并非我无所事事,是因为我深爱着这片土地。
生我养我的杨树港啊!我的故乡,我原来还如此这般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