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善者易觉醒
“我始终认为,那些心存善良的人是最先、最容易觉醒的人,因为他们怜悯苦难,同情弱者,当他们了解到这些苦难的根本时,就会痛恨制造苦难的源头。而冷漠无情者恰恰相反,他们无视公平正义,愚昧无知。”这是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的一句名言。我认为善良的人容易觉醒而冷漠者不容易觉醒。
孟子曾说:“人性本善。”我们需要心存善良,因为心善之人有同情心。同情是人的一种本能,“人性本善”亦是如此,人为善也是其本能的一种表现。我们通常会把同情和利己相关联,因为同情是利己的派生,而同情,即退己于他人,知道别人也是一个有利己之本能的生命。“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同情心是仁的开端,也是“四德”的开端,人若善,则人都有仁爱,同情心,所以施行“仁”是很容易做到的。所以将此沿用到现实中后,一个心善之人,有同情心的人,必定会将同情心延伸到动物身上去,也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那么这就是施行“仁”的一种由内向外的为人,为物的表现。那么他就已经觉醒了。
这种“觉醒”是一种往好的方面来发展的,这些人会意识到其个人对于他人,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义务与责任。有往好方面的“觉醒”,那么必定就会有往反方面的觉醒。这类人往往会更看重功利,会很自私,这就是利己的一种太过极端的一种发展。当然,人若有利己的心自然是好的,但是太过重视利己就通常会不重视同情心,那么,一个人沦为一个“兽”的开端就是从同情心的湮灭开始的,同情心的麻木和死寂会致使人做一切的坏事。由此可见,这种“觉醒”就很可怕了。
人再经过好方面的“觉醒”后,就会审视自己,由外向内进行反思,即古人常说的“克己”。由此,人就更容易地将善良与行动相连接,丛善的念到善行。鲁迅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当时的中国,环境如此危险,社会如此动荡,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使得鲁迅用文字写下了他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他指责国民党反动派的虚伪,造成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然而,鲁迅并不害怕,想着许多方法继续批判社会,救亡存图。他用自己的行动,就算生命受到威胁,也丝毫不怕,在如此社会,传播“觉醒”的意识。
人若没有利己,没有善良,对自己的生命麻木,便如同石头,对别人的生命也必定冷漠,只知利己,不推己及人,没有同情,便如同野兽,对于他人的生命必定冷酷。
我们社会的秩序也是建立在利己与同情的兼顾之上,保护善意,惩罚恶人,亦为规则下的自由。
善良之人易觉醒,善良之人会有宽容之心,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长,不嫉妒,让我们觉醒于善良之心,看见无数的人,无尽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