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不感兴趣的我,这次想看点不同的书,当一看到该书分类为“历史哲学 /开放历史"。于是开始看它。序言看了两天,后面三天看了两章,几乎都是看几页就睡着,醒来时间已经过半。
因为是报名参加的一次共读同一本书活动,还是打算看完。所以这本书是用毅力和生命看完的 ,而且毫无感慨。
因为是简史,所以所写内容涉及的方面很多:人类发展史、经济、政治、宗教、社会、国家、心理学等等,都有所涉及。因为篇幅有限,所以很多方面都没能深入写下去,只能点到即止,泛泛而谈,很多结论都是作者的猜想、想象与假设,并不能让人信服,就当是一场梦幻之路。
但有几个方面,还是让我略有兴趣。
一、人类的分类:200万年前人类的分类:鲁道夫人、直立人、尼安特人等,直到一万年前仅有智人幸存下来。由多个人种变为仅一种人种,是因为战争?自然灾害?还是人类的大融合?如果排除自然灾害,我比较相信先由战争灭种族,剩下幸存下来的少部分其他人种和智人融合。有时我会想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就瘦,吃什么也不胖;有的人什么也不吃却减不下体重;有的人个子虽小但精明灵活;有的人高大威猛但想法单纯简单;有的人高瘦,但他爱动脑筋,有的人魁梧却只能靠体力生存……是否在很久很久以前他们都不是一个种类,而最后融合在一起了,他们的后代带着他们优势和劣势的基因生存下来,并或多或少少表现在不同的现代认识身上。
二、宗教与信仰:曾经一个教授给我们讲课的时候说过:如果一个人能用他的观点让一群人信服,并照做,那是很不简单的事,这就我们说的信仰。世界上很有名的几大教派,都积攒了不少的人气,并维持了数百年,为这些教派的创始人当时的小心思感到佩服。作者认为之所以最后智人到现在人类可以超过150人(黑猩猩超过150人就无法维持小团体的和谐)的团队依然井然有序,就是因为智人会用“虚构的故事"让上万上亿的人团结在一起。这“虚构的故事”也就是让这群人信服的东西。比如在国外遇到本国人虽然不认识却显得格外亲切。就是因为彼此相信都是中国同胞,都是一家人。
三、性别:从小我对男生这个性别就不服气,脑子里有很多为什么?为什么男孩生下来就备受重视?为什么如果家里有一儿一女重心就要倾向于儿子。(邻居姐姐本来很优秀却因为哥哥上大学被迫停学。)小时候就一直不服气任何人说,你们女生……他们男生……有位老师也会说这样的话,男生的思维就是比女生敏捷……(到现在也觉得那位老师当时真不该这么说,而事实也并非如此。)
直到长大,才慢慢释怀男生其实和女生是没有可比性的,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作为女性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淋漓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书中提到“男人的基因倾向是野心勃勃、争强好胜,擅长正经商;女人的基因则倾向趋吉避凶,一生养育子女就心满意足。”后文又否认并非全是这样原文这么写的“只不过,这种理论似乎在实际的证据上也说不通”。然后又说了巴拉巴拉一长串……其实文中很多地方都这样,很笃定的下个结论,然后话锋一转,但是……真是一个怕担责任的胆小鬼,不够爽快。
有好的开始才可能有好的结局。对我来说,又一次相信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本书真不适合我,勉强不来。
通过这些事,同样也越来越包容孩子的兴趣,更不能把自己的兴趣加诸在孩子身上。关于孩子学乐器一事本打算翻过年买一架数码钢琴,毕竟这种乐器自己还略懂一二。今天问孩子: 过年妈妈买数码钢琴好不好?孩子答应了,心里还窃喜,但是最后孩子补上一句:但我喜欢爵士鼓。那一刻,自己陷入沉思。再不要用那句:“妈妈也是为你好。”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昨天和朋友说到关于对待孩子事,因为她很擅长对孩子表扬和鼓励,我就感慨我自己会按自己的标准去鼓励和表扬,远不如她高频率的温和表扬和鼓励。她说,前段时间她看了林清玄的一些文字,说孩子最好不要去为争第一而争第一,其实长大后大有作为的孩子事7-17名,为什么是17名,因为林清玄所在的那个班仅有17个孩子。当时我们相视而笑。林清玄还说,他觉得他的班主任老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老师,当向老师问起自己长大后是否会有出息时,他的老师用自己的生命保证他将来会有出息会出人头地的。后来他长大真的还算按自己的路在走,自认为还算有出息,他很感谢老师的这样以自己生命为赌注的鼓励和肯定。在后来一次同学会才知道老师对每个同学都用自己的生命保证过。听到这里,我感到无比敬佩这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