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对“干货”的理解历程
干货是啥呢?
我记得在小时候,只要一听到这词儿,脑袋里就会冒出杏干核桃棒子之类的东西来,然后就会自动开启吃货模式,这是一个专为吃而生的词。
随着年纪的增长,认识也理应有长足的长进才对,虽然不在嘴上抓挠了,但对干货的印象,也仅仅是和水货进行区分而已。
貌似是从2013年开始,干货这个词,媒体时代又赋予它新的含义和广阔的外延。而且衍生出两个特别给力的句式来:
“XXX,你能不能说点干货?”
“XXX讲解XXX,全是干货!”
字里行间充满了王霸的气息!
如你所想,干货就是指不含水分,实用性强的知识和方法。
由于其格调清新,充满了正能量的诉求,瞬间便走红网络,引爆了各个领域。
媒体说:干货就是少用通稿多爆料。
商品说:干货就是少靠曝光口碑好。
工作说:干货就是少乱指点多绩效。
知识说:干货就是少灌鸡汤方法妙。
……
总而言之,干货就是事实,就是数据,就是真相,就是证据,就是图。必须是能够看得到的,甚至是可以开袋即食,拿来就用的,是那种可以干到着火的货。它就像白磷一样,带着自燃的属性,引燃了人们心中的一团火!
(二)填补空白,“干货”需要重新定义
我本来也是一个‘无图无真相’的坚定支持者。
然而,一张图的出现,却让我动摇了!猛然间发现,干货的定义还不止于此,它还有一段不可忽视的空白需要填补,我有种被历史选中了的感觉!
那是在大宋元丰年间,地点少林寺,故事梗概如下:
萧远山和慕容博,这两大枭雄,偷入少林,醉心于少林的七十二路绝技,潜心修炼了三十年,就在要大展宏图之际,却败在了扫地僧的“死亡凝视”之下,令人扼腕。
那么问题就来了,难道说少林寺的七十二路绝技是浪得虚名的吗?还是说两大高手功力不行?
这个江湖早有公断,答案必然不会是这么简单的。
当我们随着时间回溯,看到扫地僧暗中将化解修炼少林绝技需要化解戾气的佛经放在秘籍旁边时,然后两大高手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忽视。我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江湖上人人追捧的这些干货,其实都是暗藏戾气的。
以结果为导向的人们可能就会这么说:他们是不是傻啊,好歹翻一翻那佛经啊。
他们当然不傻,能领悟高深的少林绝技,怎么可能会是傻子呢?那么,除去所有不可能的因素,剩下的就是真相了。
他们是被这些干货绝技迷失了双眼,以为如获至宝,结果失去了本心,陷入武学障中,不得寸进。
如果说,在小说的世界里,这些干货绝技尚有佛经来化解其戾气,那么在这个真实的世界,我们追逐所谓的干货,是否也会有戾气滋生呢?又需要用什么来化解这一隐患呢?诸位可曾想过?
不可否认的是,媒体上所谓的干货,很多时候都带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情绪,而且很多时候也在迎合和鼓励这种情绪,以虚击实,玩的一手好套路。比如:
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
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
听到这些,你内心的焦虑是否正在鼓噪?是否会觉得那不可及的未来更加遥远了呢?
为了不被抛弃,干货又怎能放弃!
所以,在为数不少的人眼中,那些无法直接拿来用的和不能立竿见影的东西,往往就会迎来吐槽声一片:
能不能说点我不知道的东西?
能不能来点干货?
道理我TM都懂,并没有什么卵用啊!
……
当焦虑成了现代生活的标配,干货成了救命的药,那你就是一个受制者。如果说,实用性的技巧和心法秘籍一样,是武装了我们的双手,那么,用什么可以代替佛经来化解它所滋生的戾气,进而来武装我们的思想呢?
(三)“干货”的内核其实是思维
我想,武装我们思想的应该是思维性的引导,亦为高质量的鸡汤,这里请允许我称它为思维干货。
想必大部分人对于鸡汤一类的内容,都是持有一种嗤之以鼻的态度,即使嘴上不说,但心理却暗示自己:其实我早已看透了这一切。很惭愧,我也曾是其中一个,但现在的我却不这么想了,那些被贴上‘虚’的标签,被认为是垃圾的东西,是真正拥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的。
乔布斯的感悟
乔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学演讲中说道:No big deal, just three stories。尔后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提炼出三条:
1.The first story is about connecting the dots.
人生终会连成线
2.My second story is about love and loss.
人生的爱与失.
3.My third story is about death.
由死而生
这般玄之又玄的领悟,听后是不是有种奔溃的感觉呢?以上三点可以说是相当的抽象了,这在许多人眼里那肯定是虚的很,说不定有人还会调侃说:因为他成功了,所以说什么都是有道理的。但在乔布斯本人看来,这些可以说是非常干的干货了,具有很强的引导性,但别人并不能直接拿来用,用的时候也会因人而异。
或许有人认为,此刻用来读一读苹果系统的开发大全会更具干货的意义吧。
养生就是在等死
方励曾在《感谢你给我机会上场》的演讲时说道:我觉得上帝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机会,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要耽误了自己的生命,一定要珍惜。而珍惜的途径就是把生命淋漓尽致地燃烧透,不要去养,养就是在等死,你一养生就是在等死。
挺离经叛道,感觉反传统对吧?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人,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富二代’或者‘拆二代’之类的二代人群,但他为了做到不耽误生命,辞去了别人羡慕的工作,可以为了玩去开公司,同样为了玩而抛弃公司,永远都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60岁活成了30岁的模样。
跟着感觉走,这听上去是那么的不靠谱,因此又是一个很虚的故事,但对他自己来说,这就是干货,支撑着他走下去,而且还走的非常成功,做到了别人眼中的成功,也达到了自己心中的富足。
跟着感觉走,不同的解读,就会出现不同的引导,这又是无法复制的。
(四)求干货,其实只是一个借口
说到这里我才发现,多数人所谓的干货,其实是一种可复制的成功,因此才会觉得,无法拿来直接用的就是无用的。
但是,在这个成功亦被商业单一化的今天,追逐成功的人那么多,成功的却没有几个,所以说复制成功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道理都懂是吧?但为何很多人还不自悟?
这就是所谓“干货”的戾气所在!它存在一种暗示,可以让人迷失自己,把人们从通往自己内心的方向上引诱偏离,然后流浪在成功的路上。
这种暗示,其实很多人都有体会,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
比如:很多人在得到所谓的干货之后就会去行动,结果失败了,但是很多人会把这个失败归咎于心态、努力、正直等这些认为是虚的东西,却不会去怀疑干货的证伪性。因为人们在抱怨的时候,首先假定自己是绝对正确的,而这种笃定就是这些所谓的干货赋予的。
但是,自己怎么可能是绝对正确的呢?
因此,所谓求干货,其实只是一个借口,是用来掩饰自己依赖于它的借口。人们对外面的世界过度需求,舍‘干货’之外,再无他物,到了无‘干货’不起早的状态。这种急功近利,让人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出了依赖性。一个事事都想依赖别人的人,终究会沦为我小时候所认为的干货,只有被别人吃掉的命运。
如此看来,多数人所理解的干货,其定义是比较狭隘的。我们不应该将那些非功能性的知识剔除在外,因为这些是我们得以回归内心,反证自己,进而探索外界的基础,它们应该是也必须是干货的重要成分。
(五)写在结尾的话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周围所有的东西都在增值,只有我们自己的人生悄悄贬值。世界一直往前奔跑,我们紧追在后,可不可以停下来喘口气,选择自己而不是大家。
我觉得人们的心中是需要一点禅性的。比如说:慢点。这听起来貌似也挺虚,不过我觉得多虚那么几次,说不准就可以达到练虚返实的境界了呢。
这是一个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词汇,却像佛语蕴含着禅机,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如何才能做到独立思考呢?这又是个烧脑的问题了,留到后面解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