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时,朋友圈和空间被这句“措手不及的是我们还没佩好剑,出门便是江湖”刷屏。一次路上偶遇之前部门一起工作的学姐,学姐千叮万嘱:”一定要好好学习“。当时我只是懵懵懂:“哦,要好好学习”,直到大四才明白了这话里是有多少无奈与悲哀。
大四,当你一只脚踏出社会时,你才发现自己这大学四年是被上了,而不是上了大学。高中还自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熟记“老九门”。可大学除了韩剧里某个热播剧以及学校里常点的外卖,你发现你的知识储备在你不知道的时候悄然直线下降。
回首这大学三年,最喜欢的是大一,最难熬的是大二。
关于部门
初入大学,各大组织会进行地毯式地扫楼。尽量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的部门,不要仅依据学长学姐天花乱坠的夸奖。这种东西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毕竟是自己要工作一年的部门,熬不下去的时候至少还有一份热爱在支持着你。也有人一进入大学,就坚定了自己一心只准备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我不是太赞同这种做法。加个部门,尝试认识不同专业的人,否则你四年后认识只有你专业的人。大一年轻有活力,凡事都可以试试。反正年轻,犯错还有来得及补救。部门不要加太多,以一个为佳,给自己一点空间喘气。
大一时我加的是体育部,每周末都是在球场上度过,与小伙伴一起在球场上热血沸腾。见证了一场又一场争分夺秒、永不言弃的篮球赛。不到最后一秒,什么奇迹都会产生。大一时对于奖学金、综测毫无概念。虽然有听学姐说过,要多参加活动,但总是听听就过了。大一过得最自由、最开心。深夜吃宵夜一大群在校园里压马路、为小伙伴准备一个又一个专属的生日。那时的空间写满了对部门浓浓的爱意。
即将迈入大三时,部门没有人选择留任。大家都以要考研或者其他理由拒绝老师的请求。我就这样被赶鸭子上架,开始了我第三年的部门生活。三年的部门工作,最爱的还是大一的体育部。大二、大三所在的组织、部门多半没什么感情。其实跟我的性格也有关系,我不太爱与人主动亲近。有人在这三年的部门工作中学有所成,即使离开了依然心系这个部门的发展。大三真的特别感恩我的搭档,在我备考初级会计的时候,很多事都是她在承担。所以,千万别像我一样,不得已做到那个位置上,却想又做放荡不羁的自由人,甩手不做事。对此我到现在都是一脸羞愧呀。
关于专业
大二评奖学金时,才发现即使专业比重占了百分之六十,但远比不上那些多参加活动的人。这次评奖学金可谓颠覆我们对奖学金的看法。原本以为只要专业成绩够好,轻轻松松地拿奖学金。可专业成绩排50几的人(专业共79人),却轻易拿到二等奖学金。读的半死,不如多参加活动这种功利观念无声地占据我们每一个人的头脑。是的,我也被它洗脑了。当活动通知下来,大家首先问的是:“这个加综测吗?”疯狂地参加活动成为当时普遍的一种心理状态。也许你会觉得很不可思议,但就是我们当时真实的写照。
这种为奖学金而活得的功利想法多半会让人忽略专业学习。大学期末考,多半老师都会给重点,何况我们专业只要你有复习就不太容易挂。所以即使那些不听课的人只要期末肯用心复习,也会取得与认真上课的学生相差不多的成绩。这种情况下,大家自然而然地把重心移到参加活动上。
可是不要忘记中文这东西,就像十月怀胎一样,不能马上显怀。多看一本书,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下子就看出你与别人与众不同。你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读过的书,遇过的人,都在你的气质里,在你的性格里。多读书吧,有机会多去图书馆多看书,你会发现大学里也有人为自己的梦想苦苦地奋斗着。
所幸从大一到现在,我始终秉承着一个原则:不管能不能拿到奖学金,专业成绩一定要好。这三年的成绩也算有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
关于朋友
大一时因为部门的原因,我常常不在宿舍,造成我跟舍友们不太亲近。后来部门闲下来的时候,我也努力合群。最后发现,不适合你的圈子怎么强求也没用。后来我就一个人走。刚开始,总觉得一个人走会显得自己与这周围格格不入,自己人品是有多差,居然沦落到一个人做这些事。直到后来遇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才知道不是我们的人品有问题,只是人各有志。
关于恋爱
缘分这种东西,我一直认为可遇不可求,顺其自然。两个人在一起还不如一个人活得快乐,实在没必要在一起。千万为恋爱而谈恋爱。好好修炼自己,你想要的人终会如期而至。如果幸运地遇上心仪的人,也请记得在恋爱中保持自我。
希望每个人都在大四毕业那天说:“大学我没有白读”。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