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课的设计需要“精”,这个“精”的含义就是:精选教学内容,进行精读训练。
(一)精选教学内容,就是每个环节或每个板块中的教学内容,都需要细细地挑选与安排。比如:背景铺垫环节,要精选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字词教学环节,要精选字音、字形难度最大的内容;朗读训练环节,要精选课文中最为生动优美、富于情感的内容;品析训练的环节,要精选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片段,等等。
1.《说“屏”》课例中的开头部分就是余老师精选教学内容的体现。
因为题目是“说‘屏’”,所以先从“屏”字的最基本的含义着手;然后由“墙”的含义演变出“屏风”,这个词在课文的开头就出现了,放在这里做解释,帮助学生提前理解文中要说明的事物;接着,按照字义的发展,形成像屏风一样的形状的东西,如“屏幕”“荧光屏”,这是从形状上理解“屏”的特点;最后,又从“屏”的含义中有“遮挡”的作用来理解“屏”,就有了“屏障”的用法,这在课文的第三段“屏者,障也”中有提到。
这四个字词内容的演变选择,看似简单,但绝对是余老师煞费苦心精挑细选出来的。这个过程可以简明梳理成这样:
【“屏”字含义】→【“墙”义演变出“屏风”】→【“屏”的形状延伸出“屏幕”】→【“屏”有遮挡义引出“屏障”】
其实,四个字词都在围绕“屏”字展开,也就是紧紧围绕着题目中“说‘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中要说明的事物,使学生迅速进入了学习的情境。
2.课例第二环节“积累新词”,也是精选教学内容的体现。
余老师说课文中用了一些“高雅的词”,并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尤其重点讲解了“微妙”和“得体”。一些新词的选择、两个重点词的具体讲解都是精细研读文本的结果,都是“精”的活动体现。
(二)进行精读训练,就是进行阅读技能的训练,就是对学生进行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层次划分、句段评点、语言品析、手法欣赏、人物评价、特色归纳、规律发现、辨析修正、质疑问难、表达作用与表达效果阐释等技能的训练。(摘自《余映潮给语文教师的80条建议》)
课例中第二个环节的“朗读课文”就是精读训练活动。
余老师的任何一次朗读课文活动都是带有任务和具体指令的。《说“屏”》中,要求“边读边做批注”。每一自然段,余老师都是先把本段特点概述,学生批注,然后朗读。这种点拨式的师生共读,已不再是读准字音、读得流畅的浅显朗读,而是兼容语文知识于一体的有新认识的读、感悟地读、思辨地读。这就是精读训练的典型特点。
余老师说:“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精读训练,就没有美感,就没有文学味,就没有能力训练。”精致语文,精致每个教学环节。
二、余映潮老师说:教学设计中的巧妙,是教师教学素养、教学积淀的综合体现。在好课的设计中考虑“巧”,主要目的就是显现教学智慧;教师教得有味,学生学得有效;巧教巧学,美不胜收。
“板块式思路是‘巧’”、“多角度反复是‘巧’”、“长文短教是‘巧’”、“浅文深教是‘巧’”、“美文美教是‘巧’”、“选点精读是‘巧’”、“一课多篇是‘巧’”、“专题欣赏是‘巧’”……我认为《说“屏”》课例中的“巧”体现在“主问题设计的‘巧’”。“主问题设计”有一定的教学牵引力,一次设问、一项任务、一个话题就能让学生进入课文品读并充分有序地开展活动。
“课文内容巧表达”就是本课例中最精彩的“巧”的设计。活动要求从四组词中任选一组,用你所选的这四个词,写出一个句子或一段话。
这项活动不仅仅一箭双雕。首先,在第二个环节“积累新词”中就有一多半的词语在这个环节出现,这样及时地学以致用应该是余老师故意为之;其次,这样用词语根据文意重组句子或段落,是在第三个环节“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一改我们平时的细问碎问;然后,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最容易激起初中阶段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以及主动性,这应该高效课堂的秘密所在;最后,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会表达,会写作,然而真正的写作训练不是在作文课上,而是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只有平时的课堂教学训练到位,学生的作文训练才能真正地落地生根。
不管是余老师“精”,还是“巧”,都不是灵光乍现的偶然。这是教师深读研习文本能力的体现。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那么老师眼中手中的教学资源将取之不尽。同样,在有创新意识的教师的眼中和手中,教学设计中的“巧”也是层出不穷、熠熠生辉。当然,教学中的“精”和“巧”,不是花样手法。所有的巧妙设计,出发点仍然是“实”。
让我们并驾“精”“巧”,驰骋课堂;师生得法,语味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