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味是什么?伴随情绪。
什么是伴随情绪?当你做事、说话时,通过表情,声音,语调,语音等所传递出的隐含情绪、倾向、喜恶等。
家长和孩子沟通时要注意音量、语气、语态、语调和情绪的传递。这些部分传达出的你对孩子的肯定、信任和认可,要比你说了什么更重要。
肯定的力量要比打压的力量更强大。家长要通过各种方式肯定孩子。打压只会伤害孩子,破坏父母的信任和依赖。要比你说了什么更重要。
孩子真正想要的其实是父母的认同。孩子希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得到父母的支持,希望自己能够被父母认可。他们希望听到父母说:“你的想法很好,我支持你,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孩子只有确定家长是认可自己的,才会认真听取家长的建议与分析。否则,孩子只会认为家长的行为都是为了改变自己的想法,是不客观的,甚至是不正确的。
很多家长认为不打压孩子,孩子就不会听;不对孩子说狠话,就无法激励孩子。然而事实上,听到这些话的孩子不会感到被激励,只会觉得伤心和难过,甚至会放弃原本想做的事。孩子需要的是肯定,家长给的却是打压,总是用软软的话硬硬地刺伤孩子心中的梦想。
孩子说想学乐器,家长却说:“就你这么没常性,给你报了班也会半途而废。”
孩子说想去月球,家长却说:“就你这个学习成绩,就你这个体质,想也是白想。”
从这些话中,孩子听到的是家长否定他的喜好和梦想,认为自己不够好。
家长真正的目的从来不是贬低孩子,把自己真正的期待直白地告诉孩子,就能达到家长想要的效果。
七年级的男孩子决定长大以后要当兵,家长强烈反对,家庭关系变得非常紧张。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只要家长对孩子说“这个想法不错,我们都支持你”,然后主动给孩子孩子提供各种与军人有关的信息,就不会出现上面的问题了。
家长总是觉得孩子的想法不成熟,思考问题不够全面,认同孩子就是对孩子的未来不负责任。可是,七年级时候的梦想真的会让这个孩子一直坚持到最后吗?有多少人的事业是在践行小时候的梦想呢?从孩子升入高中、进入大学,到最后选择职业,还有很多年,在这段时间里,孩子还会接收更多信息,还有可能做出新的选择。
而且,家长不知道的是,正是因为孩子认知不足,他们的想法变化性也很大。如果顺其自然,孩子自己就有可能做出新的选择。可是,如果家长强烈反对,孩子就会觉得不被信任,想要用各种方式向父母证明自己,反而促使孩子更加坚定此刻的信念。当有一天孩子想要改变主意的时候,会想到父母可能说:“你看,我就说你做不到,我就说做这件事不行,你当初就是不听我的。”于是这个时候,孩子会选择坚持到底,绝不放弃。即使勉为其难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孩子也会一直对这件被家长干预的事情耿耿于怀,甚至为了与家长对抗,隐瞒家长,做出其他更不利的决定。
孩子希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得到父母的支持,希望自己能够被父母认可。他们希望听到父母说:“你的想法很好,我支持你,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