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懂拳击,但喜欢拳击。不打拳击,但常看比赛。
商业化如此成熟的时代,每个体育项目,每个可能成为热点的个人,都可能被炒作,被包装,以求利益最大化。奥运会冠军,世锦赛冠军的邹市明,转战职业赛场,理应受到关注,加上对手是日本选手,热上加热,力度空前。
从之前的发布会,称重,各种消息纷至沓来,少不了唇枪舌战,少不了心理攻势,单凭纸面实力,似乎结果早已盖棺定论,加上之前王之蔑视,民族情怀,一切好像都是按照预订的轨道在走,剧本似乎已经提前剧透,然而,当时看到那些咄咄逼人的言谈举止,心里还隐隐担忧,是不是有点太狂,太自大,不能阴沟里翻船?没成想,一语成谶。
邹市明的成功,也的确很励志,为了提升拳击这个小众项目的影响力,为了作为一名拳手的追求,毅然决然的转战职业赛场,在36岁的年纪,这已经算是成功了,何况也获得了金腰带,一切都走的稳妥踏实,对中国的拳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影响。
一切的光环背后,难道就没有隐忧?特别是这次的失利过后,难免有些口诛笔伐,这都是正常反应,众口难调,但是不是真的应该冷静下来思考一下?
作为一个门外汉,用一个不成熟的眼光说说从个人层次的一点看法,是非对错,仅作笑谈。
其一,职业体育,搀不得一点假。我是一名跑步爱好者,深切的体会到,天赋以外,没有系统的训练,没有傻逼一样的坚持,想取得好的成绩,难比登天,特别是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后。不是太懂拳击,但是常看关于拳击的视频公众号之类,看到的诸如泰森世界级水平的选手的训练视频,那种付出,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振奋。成功背后的心酸,只有当事人自知。对于邹市明,从成名以来,常看到的是混迹娱乐节目,参加各种活动,各种有关他和他妻子的新闻,对于一个定下比赛日的拳手来说,是不是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放在训练和比赛周期的准备上?这个咱不太懂,只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因为像我们准备马拉松,虽然是业余选手,也都有一个比赛周期的计划和系统性训练。名气是打出来的,但是比赛是用拳头说话的,不是用名气压人的,再辉煌的过去那都是过眼云烟。
第二,没有防守,是不是被打到的可能性更大?看邹市明的比赛,明显看到他没有护下巴的抱架,邹市明的确灵活,看了一些评论,说这可能是教练给安排的游走式打法,有点学梅威瑟的影子,然而梅威瑟不止灵活,梅威瑟的防守永远是很谨慎,很正规的,至少从门外汉的角度看,总是护着下巴的,何况梅威瑟还有邹市明没有的重拳,一击致命的杀手锏。貌似邹市明也请了专业的教练练习防守,至少昨天的比赛都扔到了九霄云外,随着比赛的深入,体能下降,灵活性减弱之后,一个不防守的习惯可能就是比赛的风向标了。
第三,体能问题。邹市明转战职业以来,几场比赛,都遇到了这个问题,对于职业总动员来说,这个问题难道不能解决么?很疑惑,还有包括其他竞技项目的,不理解好多人体测都不过关,你们是来搞笑的吧?更别说那些足球场上的溜达溜达大肚腩,想夸你,得给个理由吧!
第四,职业到业余,远远不是用一腔热血来完成转变的,职业的路,任重而道远。关于邹市明的奥运冠军,世锦赛冠军,有一种说法是教练给制定的战术在奥运赛场和世锦赛赛场规则之内的最功利性的体现,那种打法可能最大的赢得点数,规则之内赢面较大,而到了职业赛场,这种有点投机取巧的打法,遇到了真刀真枪的荷枪实弹,就变得有点禁不起考验,当有些东西固化下来,形成了肌肉记忆,再想去改变,那就困难的多了,邹市明这种转型,对于职业拳击的刺激和影响,也的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或许只是一个起点,未来的路还很长。
凡事皆有利弊。一次的失败不是末日,反而可能是一个雄狮苏醒的转折,在36岁的年纪,邹市明所做的已经足够伟大。
职业拳击的道路,还需要更多的人去开拓,去坚守。现实很残酷,未来很美好。让我们用更职业的态度对待职业比赛,用辛苦的付出和血汗捍卫这难得走出的艰辛一步。
邹市明,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