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败、错误中学习
2018年4月20日 吕雅婷
《黑匣子思维》是一本扭转人们认知模式的书,尽管“失败乃成功之母”是每个人都听过的话,但作者的诸多观点依然具有颠复性。作者在开篇引出了医疗和航空业对待失败的态度差别,数据的呈现足以让我震惊,航空业看似危险,实则每年因空难死亡的人数比例逐年降低,并且是大幅降低;而在人们正常的观念里,医疗的风险远不及航空业的风险高,实则每年因医疗死亡的人数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并呈现上升的局面。作者为我们剖析了其中深刻的原因,航空业的高风险性让人们更关注安全,任何一次飞行事故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有可能机毁人亡,航空业的专业人士为了避免同样的灾难重复发生,他们选择每一次失败中学习。因此,航空业形成了有效的开路循环模式,他们认为犯错、失败的机会都为以后的航行带来了更高的安全保障!而医疗业正好相反,它长年累月形成的是一种闭路循环的模式,医院里的医生、护士、麻醉师等医务人员出于对自尊的维护、避免被追究责任以及面临权利压力等原因,他们选择了为失败寻找借口,让同样的失败不断的重演。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处讲到的关于伊莱恩的医疗事故,她只是做一个鼻窦的小手术,手术的过程中医生无法将喉罩放进她嘴里,而医生太过于坚持己见而忽视了护士提出的气管切开术,由于医务人员缺乏对危急情况的时间把控,致使伊莱恩在当晚离开人世。当伊莱恩的丈夫被通知到医院时,医生只是告诉他,发生了意外情况,医生们已经尽力了等等我们常听到的陈词滥调的话语。类似的情况你是否经历过?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是否有听朋友说过?
这是一本看透人心的书,作者让我们了解到在各行各业以及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遣责的声音,企业高管对属下的遣责是推卸责任、害怕承担责任的一种表现;普通老百姓对抢劫偷盗行为的遣责,是正义的表现,他们认为自己是善良的,抢劫偷盗者是邪恶的;人们遣责经济学家对市场走势的错误分析,无非是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总之,遣责行为无处不在!遣责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也有弊,但从作者的观点来看,显然是利大于弊。当人们担心自己可能受到遣责时,他们只会为自己的错误和失败找借口或者遮掩错误,而不会把失败、错误公诸于众,让更多人从中去学到一些宝贵的经验。站在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企业、司法系统、医疗系统等,甚至于整个人类社会就无法从错误中改进,朝更好的方向发展了。
我特别赞成作者提倡“拥抱失败”的观点,失败并不是洪水猛兽,财狼虎豹,重新认识失败,正确认识失败,有助于我们认知的提升,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发展。提起贝克汉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英国的足球王子,他是如何成为足球明星的?我们只看到他得冠军拿奖杯时的光彩耀人,却不知他在获奖之前经历了多少次颠球、射门的失败。贝克汉姆的母亲站在厨房的窗口边,整整看了三年,她见证了贝克汉姆的挫折与失望,见证了他每一次挫折中学习的过程。我们是否有勇气去见证自己失败三年?
作者在本书还表明了他对科学的态度,科学不光是用来证明的,还需要用来证伪。比如“恐吓从善”的故事,有些人大张旗鼓的鼓吹,参观监狱有助于青少年犯罪比例的降低,并且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来证明,于是大量的家庭让孩子参加这项活动。后来心理学提出与此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参观监狱不但无益于降低犯罪比例,反而会增加犯罪的人数比例。这位心理学家通过随机测试验证了他自己的观点,在发生的真实案件中也证实了参观监狱有助于多次的犯罪。证明是形成一种理论的科学依据,而证伪是推动理论革新的动力,它有利于形成一种全新的理论或完善先前理论的不足之处,证明和证伪就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是同时存在的,科学的科学性就在于它一直处于不断证明、不断证伪,两者相互交替,以此来推动科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