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作业:
如果创作类型小说,你偏好哪一种?这一类型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部作品?请评价此部作品,不低于200字。
回答:
如果创作类型小说,我会选择科幻小说。科幻小说是进化版的神话,它突破了传统神话的桎梏,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科幻作品可以不必拘泥于过去,释放想象力,任由作者实现思想实验,还极易同其他元素结合。它与政治元素结合产生了《1984》,与维多利亚式小说元素结合产生了《差分机》,与传奇冒险结合产生了《群星,我的归宿》。由于科幻小说的这些特性,他不会像很多类型小说如骑士小说,在内容和形式极易僵化,很快失去生命力。科幻题材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给了作者巨大的创作空间。
科幻小说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波兰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所著的《索拉里斯星》。
莱姆是顶尖的科幻作家,拥有医学博士学位,是波兰宇航协会的创始人、波兰控制论协会会员,其作品以严谨的细节和超乎常人的想象著称。《索拉里斯星》于1972年和2002两次被搬上大银幕,对后来的科幻类文艺作品影响巨大。
《索拉里斯星》讲诉了这样一个故事:飘浮在索拉利斯低空的空间站原本是人类伸向未知的触角,但却被诡异氛围所包裹,原来仅有的三名科学家其中一人自杀,剩下两人放弃了正常工作,而新来的主人公凯文似乎也将陷入困境。海洋洞察了他们包括潜意识在内的全部思维活动,将长期掩埋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不愿触及的隐秘具象成真实的物质存在,而作为肩负探索未知重任的科学家却根本无法了解索拉利斯海的目的。凯文一步步走向深渊……
这本科幻小说具象化了一个哲学问题——人是否可以以自身作为尺度去丈量未知事物。在小说中,索拉里斯星上所有物理规律皆与人类认知相悖,大数定律在这里失去了作用,人类不知道如何进行研究,任何解释都是“一个更费解的谜代替另一个谜而已”。星球上的“海洋”似乎是种生命体,他可以幻化成人类内心的隐秘,然而人类却不能和它“正常”交流。
许多科幻小说在物理世界的设定上与真实世界不同,但在认知层面上依然是以人做为尺度——在《时间机器》中,埃洛伊人和莫洛克人是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分化的象征;《银河帝国》的帝国元老院是罗马帝国的再现;《银河英雄传说》则把三国演义一股脑儿搬上了太空舞台。索拉里斯星否定了所谓“正常”人类的行为,海洋似乎能和人类交流,但是深究下去发现,这种交流可能完全是种误解,海洋完全是以不能理解规律在运行,甚至说规律这个概念就是缪误。我们和主角凯文一样,在不断产生的谜团中开始反思人类作为尺度的必然性——是不是因为人类沉迷于自己作为世界的尺度,才导致了我们无法更深层次地了解未知事物。我们觉得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也许只是盲点太大看不到新东西罢了。
《索拉里斯星》虽然具象了严肃的哲学问题,却没有丁点儿说教味。它以悬疑小说的方式展开,让读者带入主角视角去探索索拉里斯星,并把思考的权利交给读者。如果之前你阅读的作品都是以人文精神或人类中心主义为基调,那么这本书必定是一扇打开你新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