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学习与工作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会自愿或被动地去进行社交,从而避免被社会所淘汰。
中国人大多信奉“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简单来说,也就是觉得多一个朋友就能多一条路。很多人为了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就不停地去结交人,时刻保持一副热情开朗的样子。
学生为了多认识几个小伙伴,去参加各种校园活动;职场人为了多结交几个朋友,每天穿梭在灯红酒绿中。前者,一天下来身心俱疲;后者,每晚回来只想倒头就睡。
有时候也会被某些人追问:整天这么忙,很充实的样子。辛苦吗?累吗?
他们丢来一个大白眼,这还用问?刚开始觉得每天过得多姿多彩的,但时间一久,新鲜劲儿一过,除了累还是累。
那为什么还要不断去认识陌生人,还要把那么多时间花在他们身上呢?
大家都在拓展人脉,我不紧跟潮流,不早晚会被淘汰?
如果不多认识几个人,以后连个帮忙的人都找不到吧?
不出去结交朋友,怎么宣传自己的业务?怎么升职加薪?
…..
最后总结起来就是,世人都想图清净,奈何现实不允许。
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
别被社交表象骗了
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微信里的好友很多都不联系,但逢年过节会发来祝福,然后又会消失不见;偶尔也能收到群发的帮忙点赞、转发、投票之类的消息,帮了对方以后,客气的跟你说了句谢谢,就再也没什么可说的了;一点开朋友圈,很多微商广告,你设置不看对方状态或者直接放弃浏览朋友圈。
即使这样让你忍无可忍,你还是抱着“以后可能需要互相帮忙”的心态忍了下来。
不怎么熟悉的人,因为某一个事件,聚在一起了,于是你也跟大家一起喝得烂醉如泥;因为业务上的往来,不得不跟对方客户去KTV唱歌到凌晨;为了显得自己合群,只好跟大家一起聚餐,可是吃得并不开心。
就算在狂欢中倍感无聊,你还是安慰自己“只有经常往来,才算朋友”。
可是,你付出了大把的时间和金钱,最后得到了什么呢?
你以为和他吃顿饭喝次酒,对方就当你是兄弟了,可下次见面,你们甚至连彼此的名字都有可能不记得;你努力跟同学、同事处好关系,结果你需要帮忙的时候,挺身而出的人却寥寥无几;你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各种微信群中活跃着,与大家打成一团,可最后你也许连那些人的联系方式都没有。
聪明的人早就懂得,真正的社交根本不是吃饭喝酒玩耍就能建立的,社交的本质就是互惠,即建立在利益交换上。如果你对别人来说,没有任何价值,就算你们联系的再频繁,也只是浮于表面。
人脉是需要吸引过来的
知道社交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就不难发现,要想认识更多的人,没有捷径,只能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有价值。
肯尼迪总统说:“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同理,我们也应该知晓,不要想着别人能给你带来什么,而要思考自己可以为对方做什么。
任何的“对方带来什么利益”都是基于“自己为对方带去什么好处”,你想认识大咖,想得到他们的帮助,你得问问自己,凭什么?
如果你得不到答案,就只能说明,对对方来说,你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帮助一个对自己来说毫无价值的人,同样,你也不会主动去结识对你没有任何帮助的人。
不过,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这一点。觉得朋友之间不会计较这些,乐于助人的人也不会想那么多。但实际上,朋友间的交往也是互惠,只是建立在感情互动上;爱心人士扶持弱者是常态,但对于普通人,他们绝对不会次次伸出援手。
所以,与其每天东奔西走,进行低质量的社交,还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如何做到高质量的独处?
当你自身能力没达到一定程度时,你认识再多的人,也是徒劳。明白这一点后,你就必须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
那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呢?
你必须清楚你想要什么,也就是目标。当你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后,你就知道当下需要达到的小目标是什么。举个例子,如果你想当一名英语教师,你就要达到英语老师的水准这一小目标,再细化下来就是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只有你的个人能力上去了,别人才会发现你的存在。
此外,你必须相信“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永远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层面。读书可以让你静心养性,可以丰富你的知识和阅历,更能充满智慧。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速成的,也不是读几本言情小说就有收获,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你慢慢积累。
给自己独处的时间,专注于眼前的事,保持良好的心态,高质量的独处会让你成为更优秀的人。
当然我们必须清楚,不能盲目社交,也不要一味排外。要永远保持竞争力和积极心态,这样,无论你是群居还是独处,都能给自己一个很好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