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本书的第一反应并不是为那个默默奉献自己青春,倾覆所有炽烈的愛的女子惋惜伤感,更多的是佩服一位男性作者,居然能把女性的单恋,暗恋心理刻画得如此贴切、真实。
看作者简介,才发现原来他结识了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受其影响。
也难怪作者笔下涌出的文字,一个个印扣在每一位怀春少女的心上,毫无间隙地缝合了孤苦愛恋的心灵。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其实书中描绘的这个女人,她的苦楚不是这封信所能完整承载的。
她年轻过,也漂亮过,也曾有人爱宠着她,但她最愛的那个人,却在一次又一次的重逢中错失相认的最佳时机。
她是那么渴望他的眼里能闪现和她相关的记忆光芒,她不求任何东西却也奢望着自己在他的眼里是特别的,独一无二的,有异于其他女人的。
她等待这份深藏在心的愛恋,有一天能够被揭开。但他即使终于回头看了她一眼,也因她美貌销魂,与她所想的一切,背道而驰,事与愿违。
那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怎样的一种无奈?怎样的一种落寞?怎样的一种痴情?怎样的一种偏执?
她赌上了生命里仅有的最宝贵的二十几年,所有如少女般美丽的字眼,都从她身上一一展现又一一脱离,她的等待经历了阴雨连绵的春天,酷热难挨的夏天,萧瑟凄凉的秋天,寒冷无依的冬天……
而他从来都不知道她是“如此的存在”。
人,是脆弱的。因了情绪的波动起伏,一颗心反反复复,害怕知道结果却又期待结果能像自己所预设的轨迹发展。
她却也一直自卑着,没有勇气告诉他。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她对他的愛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直至生命尽头,直至死亡的来临。
她无法自拔,深陷其中,即使是毫无回应的结果,她也仍旧义无反顾,在所不惜。
当她终于拥有了他的骨肉,在孩子身上,她看到的也是他的影子。她聊以自慰的,便是这从自己身上脱落的血肉。
这孩子,与他息息相关,关联密切。当孩子死了,她似乎也明白自己将命不久矣,因为最后一丝希望也如冬日呼出的热气,转眼消散得无影无踪。
在死亡面前,她终于失去了退路,终于可以执笔写下她那么狂热又深埋在心的迷恋,她体谅他的“人不风流枉少年”,她体谅他的“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她写这封信,也许初心一直如她自己强调那般:她希望保护他自由的生活方式,她希望保护他生活的快乐。
张爱玲说:愛一个人,会卑微到骨子里直到开出一朵花来。
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人,是那么卑微却又那么难得,能够爱上一个自己愿意愛上的人,是幸福的。但也注定这一生,这份爱给自己带来酸涩又苦不堪言的体验。
因为爱一个自己所爱却不爱自己的人,要付出太大的代价。
活着的时候要重新开始多少次假装偶然的相遇,死了以后又要魂飞魄散多少回才能和自己的心头至爱相逢?
假若他日相逢,我将何以贺你?
以沉默,以眼泪。
如果真的有来生,假如那花瓶里仍有机会再插上几支白玫瑰,我以为,这一次,在她的告白后,他终于能够把过往四处散落的记忆碎片拼凑起来,拼出一个可供认出的面孔,只需认出她,不要再让她的愛苦苦等待而无所依附就好了。
徐志摩: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她提起最后的精神写下这封信,她的意志也如一盏快枯尽的灯火,火苗随记忆时上时下的窜起,但却越来越弱,越来越弱……
她用一辈子,写了一封,永远也无法真正寄出的“情书”。
我愛你,与你无关
生命里总归要遇见好些人,有些人只会是过客,而那一个让你念念不忘的人,那个让你在死亡来临时还能浮现眼前的形象,也许是一份“未曾真正打开的愛”,但这份愛在等待中闪耀着浪漫的光亮,永不枯竭。
可也要明白的是,这个过程极有可能永远都得不到你心中那另一半的温柔回应,因为这份爱是那么沉重,那么深邃。怕是转身一瞬,早已相隔千里。
眼泪更多是往心里流进,你失去了自己的保护色,你的爱,透明中带着脆弱,坚韧里饱含硬气。
假如可以,宁愿错过,也不要这样鬼使神差地遇上你,只可惜,这世上从来不缺错过,只是那“假如”却每次都必定缺席。
→此文首发于公众号〖小小观影笔记本〗
【在光影世界里观照内心,思考生活。】
⊂(˃̶͈̀ε ˂̶͈́ ⊂ )感谢你的每一个点赞❤️,让我更有动力坚持下去ʕ•͓͡•ʔ-̫͡-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