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背后的需求
在这之前若非很苦恼,为什么如此想要学习,无时无刻不是处在想要学习的状态,但好像学习又没有多大进步,小时候周末从早学到晚,上课期间记忆中也是学到很晚,很满足于学习。感觉没学习就是一种浪费,就会退化。希望孩子每时每刻都要学习,意识到这好像不正常,这么在意学习,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但学习好像应该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所以若非在记忆中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很喜欢学习,很自觉,学的什么?没有任何记忆,但在屋檐下,一张桌子,一座就是一天的这个画面一直在头脑中。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从小就能感受到家庭的环境,觉得缺少,学习却能带来一些改变和满足。这四十多年好像缺少因为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因为学习在工作中,生活中有很多好的做法,得到很多实惠。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有点变态的对学习的执着模式呢?
因为“欠缺”的学习。因为觉得自己不足,不好,所以需要学习,永远看到的,感受到的都是自身的不足,所以需要学习。因为感觉本身就少,所以特别怕失去一点点。就像挣钱,随便挣再多的钱都觉得不够,就会形成像葛朗台一样的守财奴。因为“欠缺”而不断逼迫自己学习的人,内心永远是空的,丰盈不起来。尽管有学习动力,但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因为“享受”的学习。真正的学习应该是看到自己不断的进步、丰盈、满足,享受这个过程。就像挣钱一样,一开始是因为缺钱而努力挣钱,但感受到的是快乐,越来越有,在挣钱过程中为社会创造价值而带来的快乐感觉。
只有看到有,才会丰盈,因为充足,才不怕失去。卡自己这么久的问题,今天在一场越练过程中豁然开朗。接下来多看到自己每天进步的地方,寻找到哪种丰盈的感觉,而不是贫瘠。
若非深吸一口气,这是学习带给自己快乐的感觉。
今天还有一点收获,与孩子关系的建立,自己梳理出了四个步骤:接纳 ,理智的对话,与孩子合作,寻找到孩子主动发展的动力。我现在站在第一个台阶,有接纳,接纳的不够,很多事情需要和对方协商,找到平衡点。比如早上起床,我6点起,孩子说,“不,我要睡懒觉,睡到自然醒”,那是接纳吗?协商达成双方可以愉快舒服的点,生活本身没有对与错。
重新构建头脑中的那幅图景:一个小女孩,在屋檐下,专注地学习,大量的阅读,内心是喜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