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一位同爱写作的基友聊天,他笑谈:现在的鸡汤太多,“傻子”已经明显不够用了。是啊,现在走到书店畅销书的区域,琳琅满目都是各种鸡汤,随手打开社交网络,公众号、简书上也都弥漫着各种鸡汤和反鸡汤。现在写鸡汤的人快要比看鸡汤的人都多了。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写鸡汤的大军,孜孜不倦地教导别人如何过上更好的人生,如何活出诗和远方,如何收获感情与事业。其实对于很多写鸡汤的人来说,“分享”干货不过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内心深处暗搓搓藏着想要靠鸡汤改变人生的想法。毕竟,现在许多鸡汤作家都从看似平凡一跃过上了耀眼的生活。
可是,随手翻几个写鸡汤成功的畅销书作家的简历,你就会发现,他们可不只是擅长写鸡汤这么简单。“一直特立独行的猫”,原名赵星,曾经就读于一所普通高校,却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去北大做交流生的机会。早在2010年,那个去台湾还要办一大堆繁琐手续的年代,她还只是一个24岁的姑娘,为了实现梦想就敢独自一人赴台,所以才有了她的第一本书《从北京到台湾,这么近那么远》。
李尚龙,90后励志作家,他原来读的是军校,在那个无聊又沉闷的环境里,他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折腾”,2010年获得“希望之星”英语风采的大赛季军,因此立下部队二等功,然后摇身一变成了新东方英语老师。当老师当得如鱼得水,却又突然辞职跑去自己拍电影,办学校。
那个写出《这世上没有毫无道理的横空出世》的姑娘蓑依,看起来最中规中矩,中文系毕业,她所做的似乎就只有老老实实地写写写,现在人家也转行去做电视导演了。
这些鸡汤作家,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碗比书更精彩的鸡汤。《欢乐颂》里邱莹莹喝过安迪家的咖啡大呼好喝的同时又大呼糟糕,因为她以前一直坚信他们店里的咖啡就是最好喝的才能给客户卖力推荐,现在她喝到更好的咖啡,以后推荐店里的咖啡就会没有底气了。你自己信的,才能推荐给别人。卖咖啡如此,写鸡汤更如是。
在赵星的文字里,你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根时刻绷着的弦,那种每分每秒都在努力的状态不是为了写鸡汤装出来的,而是她本来就如此。即便现在她的公众号里越来越多的广告,我还是能感受到,她推荐的那些英语外教,那些下班后活动,她是真的相信也觉得有必要。
现在读者判定一篇鸡汤好坏,通常偏爱所谓的“干货”,我觉得倒不如翻翻这个人的简介,看看他自己做过什么。其实有时连简介都不用看,那些文字里透露出来的生活状态就会暴露一个人。你是真的努力,还是为了写鸡汤而装出来的样子,一点都骗不了读者,在你的文章里,随便一句话,一个细节都可以出卖你。如果你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跑过几天步,就去写“坚持跑步带给我的改变”,如果你自己平时工作只是抽科打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去写各种职场经验谈,如果你明明是个单身,就去写育儿经验,文字里的空洞,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情感,就会毫无余地地出卖你。就算是做微商,都要先自用产品,才能更好地推荐,何况是写文章呢!
比如“一直特立独行的猫”写到她大学做交换生的生活时,那些文字里透露出来的使劲,那种焦虑隔着纸张都能感受得到。用一种鸡血的方式去生活 ,整个人的思维状态和看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你曾经发愁的如何获取写作灵感的问题,都会统统不见,因为你是真的这样生活,这样思考,世界在你眼里随时随处都是满满的鸡血,即便是生活里一件很小的小事,在你眼里也是可以努力变更好的方向。
比如前段时间蓑依公众号里新更的那篇文章《真正的用心是把什么事情都想在前面》,里面提到她找领导来审片时设备音量出了问题,可能换成很多人都会想为什么我这么倒霉,平时设备都很好用,偏偏我来就出问题。但她从头到尾都在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那种看问题的角度,思维的深度,只有一个惯常以鸡汤作为人生纲领的人才会有。
自己一个人的经历当然还不够写,但是当你真正活成了鸡汤的样子,你的生活,你的朋友圈子也都会改变,你的写作素材永远取之不竭。就像李尚龙,以前我看他的文章,总是会想,他怎么那么爱讲故事,他怎么那么幸运,遇到的人全都是有经历有故事的,他身边有那么多鸡血和离奇,让我们这些普通人望尘莫及。我身边能有一两个这样的“奇葩”就不错了,而且那些生活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即便认识,也没有什么深交。
后来渐渐明白了,人以类聚,你是怎样的人,才能结交到怎样的朋友。那些素材并不是你刻意像个记者一样天天举着话筒去打扰别人的生活得来的。当你活成了书里写的模样时,再一回头,举目四望,就发现自己真的活在书里写着的那个世界里。
我曾经以为写作和赛车一样,是一种炫技,只想着怎么提高技巧,怎么让语言变得更华丽,结构变得更诱人。现在终于明白,写作,归根结底,是一种分享。写鸡汤之前,先要把自己活成鸡汤。写鸡汤从来都不能改变生活,只有你先改变了生活,才能把你的经历熬成汤去暖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