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的,云,把天空罩住,越来越厚越来越低,然后,水,一滴一滴,落下来了,掉到地上,石头上,草叶上……地上的水点儿最后连成了片,人们的头上湿了身上湿了,整个世界全部变成湿漉漉的了,这个现象,被我们称之为---雨。
接着水滴密了起来,连成了线,我们笑着欢呼着躲在了山洞里,崖壁下,在洞口或头顶,看到雨变成了冰玉似的水帘,轻轻柔柔的垂挂着。
风一吹,那“帘”就飘了起来,细软的水线变成了更小的水星飞溅着,亮亮地闪着晶莹的光,远远看去像雾弥漫在眼前,孩子们看得出了神,好奇的把小手举起来接着水,有谁还吮着手心,想尝尝这天庭圣水的滋味。
雨停了,啾啾鸣叫的鸟声更脆了,野兔兴奋得忽然从洞里跑出来撒个欢儿,又隐去了。所有的草木都在雨露的滋养中焕发着神采,这样的场景正可谓雨露甘泽霑霈万物。这是春雨带给世界的祥和,所以有了后来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有了“天街小雨润如酥”。
渐渐的,天气越来越热了,而燥热能惹人脾气变坏,连老天都都会暴怒,雷电交加狂飙大作,一阵滂沱大雨,会让我们家园倾陷失去避身之所。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因为这时的老天是个麦秸火脾气,发作一阵就过去了,还有就是这个季节没那么冷。
最可怕的是秋冬的雨,连绵不绝的雨,虽不暴烈却把寒意渗到骨里。事实上在许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及时而幸运的拥有一个山洞,而是只有一个简陋的棚子,上面盖着厚厚的茅草,地上铺着的也是茅草,每一个孩子都在这里落地,天好的时候,这就是安乐窝。然而一连数日的阴雨,就会影响到进食,而寒冷也因为食物的短缺而变本加厉。所有能吃的越来越少,以致无法保障基本需要。先是最小的孩子断了奶,然后一场感冒又袭击了病弱的人,再后来饥饿战胜了所有的人。这漫天的雨啊,很轻易的就把人推到了生命线上。
雨不停地下着,寒意越来越重,奄奄一息的我们拥在一起相互取暖,这是天地间唯一的暖啊,我们视彼此互为存活下去的希望。于是我们懂得了息息相关,懂得了手足之情,我们相互心疼着鼓励着,这是相濡以沫的原型。到了最后,我们中间的长辈,为了把生留给年轻人而主动放弃进食,于是我们从中懂得了牺牲的意义,领略了爱的力量,并聆听到了神的礼赞!
于是有一天,从死神手中挣脱出来的我们,从山洞里,从森林里,从河岸上,聚到了一起。我们不仅学会了隐忍,也懂得了抗争,不仅相信独立的勇气,也注入了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不再依赖潮湿阴暗的山洞,或瞬间倾毁的茅棚,我们要仰仗自己的双手建造遮风避雨的家园……于是,这群人,成为了后来照耀文明的火把。
…… …… ……
当我尝试通过“雨”的象形,走向远古,与先民一道共经风雨,我便经历了这些。
而事实上还不只这些,可是我只能描述这么多了,一是我不忍心让花朵般的孩子们被“雨”浇得太冷,二来也想把更多的情节留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填充“雨”所带来的无限的想象空间。
后来的“雨”,就有了房屋或伞状的介入,总之在雨天,人有了屏障与保护。依然有好看的雨帘垂下来,不过一年四季,孩子们都可以伸出可爱的小手去戏水了。雨,不再轻易威胁到生命。
于是到了先秦时期,石鼓文里的“雨”点被固定起来,仿佛是在提示人们不妨把水储存起来留在院里,以备所需,让水成为上苍所赐的便利。事实上,在安徽的古村落里,我恰好就看到过类似的建筑,它们家宅遮顶,四面环风,中留天窗,下设廊池,人在院子里,即可避雨遮阳,也可借天蓄水,可真把巧借天工践行到了极处。
而我最爱的却是,后来宋元时期的大书法家赵孟頫所描述的“雨”,充满了画意与诗情,这个创意,很好的保护了祖先眼中的“雨”,也很集中的呈现了一个书家画家与诗家心中的“雨”。这样的“雨”古朴自然,庄重典雅,富于天趣与风致。
我特意不再缩图,以示它在心里的位置。同时也将它重点展示给了孩子们,让他们感受,“雨”,有多么耐人寻味。
因为,在古代,雨虽然给先民们带来过无数毁灭性的灾害,可是如果没有了雨,重大的旱灾也可能会更多更快的夺人性命。所以,我们只能是和谐的与上天共处,该用则用,当避则避。
汉代的书体,多样而活泼,无论哪个字,总能让你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汉朝的“雨”是淡定从容的,也是清新秀逸的。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大名鼎鼎的《曹全碑》和《礼器碑》的“雨”吧。它们随意的掩仰欹侧,如此的不同,却又如此的楚楚可人。
到了楷书,“雨”变得端庄起来。
可是那沥沥水声,始终泠泠作响,所以,身世浮沉之人,从来不敢独对窗雨,因为那不见天日的阴雨,有着令人心门溃守的能量,那日夜无休的“滴答”之声,仿佛穿越时空的频调,重沓来自远古的回声,那回声是哀矜的。
这是古今第一大学子宋代苏轼的行书之雨,磊落率性一如其人,然而仍不失中正和法度。让人即可亲近又不无敬仰,小小的一个字立在那里便无可替代。他把水减去了一半,干脆利落然而精神抖擞。
我不知道为什么在行书字典里查到了这个字,郑板桥,传闻他是一位以兰竹著名于世的倔老头儿,但是我不相信“倔”是他主要的性格特征。就凭他的字我就不信,因为他笔下的字,活泼泼的分明就是一个个小孩子,满满的都是童趣哟。在他的“雨”中,不仅仅有“啪啪”作响的清脆水声,也有风中晃动的雨帘,更有娃儿们欢欣雀跃印在雨中的小脚丫……
这个字取于唐代狂草大家张旭的笔下。他那令人倾倒的书风,把雨已经化了,化成了心头点滴。这是何其大胆又多么富有诗意的创举。仿佛他这一点,就把万古愁情一笔勾销了,何等的酣畅淋漓,狂狷到一挥千古。
由此一来,雨,留给我们的,就只剩下窗外这满满的诗意与期待了,如这二三月的天气,花露朝朝,馨薰暮暮。倘若雨来,定也是令人沉醉的香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