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学生不爱学语文,一类是有些许阅读障碍,对于语言文字确实整不利索,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彻底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另一类觉得语文无非就是死记硬背,实在枯燥得很,迫于考试压力,勉强学习。
那么,到底该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其实,事情的本质还是学习动机问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除了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艺术美,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看到学习的实际意义,也就是让孩子们在学习上有成就感。
要让孩子们看到学习的实际意义,只有通过实践。那么,问题来了,语文的意义如何实践?
首先,语文的实际意义主要体现在工具性和思想性上。
语文的工具性,也就是我们用语文干什么。语文的首要功能当然是让孩子们识文断字,然后能阅读,能写作。此外,语文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让孩子们会说话,所以才有“口语交际”。
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各种思想的熔炉,所以语文还有传承文化思想的伟大意义。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是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的。
针对以上两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一,设计合适的教学难度,不可过高或者过低。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可能兼顾每一个学生,只能尽可能让教学难度在大多数人的“最近发展区”内。难度过高或者过低,都可能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那些“吃不饱”的同学,课下可以特别安排一些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让他们进行自学。
第二,保持对学生的合理期望。所谓期望,就是你希望学生发展到什么程度。过高的期望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压力,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期望过低则容易让学生沾沾自喜,不思进取。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第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阅读在语文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尤其是在高考语文改革之后。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不尽相同。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同时对于书籍的内容不必苛求,只要健康即可。可以定期举办读书交流会,树立榜样,激发学生读书的动力。
第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可以创办班级小报,鼓励大家积极投稿,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安排一些小练笔,从而既完成了课后巩固练习,又化整为零,降低了写作难度,达到了锻炼写作水平的目的。
愿所有“讨厌”语文的孩子都能“回心转意”,沐浴在母语的恩宠里,徜徉于文化的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