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阅读,还是先做题
曹公奇
阅读考查是各类语文考试试卷的重头戏,特别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两到三篇阅读选文考查,几乎占据全卷的半壁江山。这样重的分量,自然也是复课备考的重点。但是,现代文阅读试题到底是如何备考,特别作为考生,是先读选文再看题,还是先看试题再读文呢?
关于这个问题,许多人看法各不相同。有人主张先读选文,对文意有了整体感知,再做题时就会有全局观念、整体意识;有人主张先读试题,因为考场时间紧迫,先看试题就会在读文时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节省时间;还有人主张边做题边读文,就是先看题目,再找选文中对应的语段进行阅读,答题。这三种做现代文阅读试题的方式,在考生中各有市场,即使许多毕业班语文教师,也给学生教不同的现代文阅读答题方式技巧。
那么,做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到底是应该先看试题再读选文,还是先读选文后做试题,或者是看一个试题读一段选文呢?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吧。
先看试题再读选文,看起来好像是节省时间了,实际上,先看试题的时候,因为对选文内容一概不知、一点不晓,看了试题也和没看试题区别不大。在后面读选文时,因为前面看试题时对选文内容不了解,所以对试题还是没有多大印象,读了选文还得重新看试题,再想法去作答,这样实际上不但节省不了时间,而且还耗费了更多的时间。
边看试题边作答,看一道试题,读选文中相对应的一段文字,看起来很经济实用,但这需要命题人把试题命制的角度全都定位在选文的局部,而且是题目的顺序对应选文的段落顺序才行。但实际情况呢?一是,试卷题目顺序往往无法与选文段落顺序完全对应,这是命题人为了防止阅读碎片化有意而为之。二是,许多题目,都是针对全文整体而言的,不可能只是对应某一段文字。这样,边看试题边读选文的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
那么,到底正确恰当的现代文阅读、答题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
首先,通读全文。拿到试卷在做现代文阅读的时候,首先不必看题,先快速通读选文的全文,对选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主要的内容和大致主旨,即说明对象是什么,介绍什么内容,是怎样说明的;或者记述了怎样的人或事,写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基本的方法是什么;或者提出了什么问题,有什么论据,大致是怎样论证的。这样,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文意有了一个整体的、基本的感知,后面再看题、作答,就能节省时间,提高速度,保证准确性。
其次,看题再读。因为通读对全文基本的文意已经有了感知,这时候再看题干的问题,简单点的,可能一下子就能回答了;有思维含量的,需要我们再读选文有关部分进行思考。题目的问题,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针对全文整体而言的问题,一种是针对选文局部而言的问题。
如果题目是针对全文整体而言的,不用讲,你不读全文就无法作答。现在许多阅读试题的第1题,往往就是针对全文而言设计的题目,是整体感知的试题,也是为了防止不读全文就开始答题这种弊病。比如:2018年陕西卷《最美的化学反应》第1题: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主人公秋明的人生经历。2018年天津卷《气候可能影响语言的形成和演化》第1题:下面对全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2018年江苏扬州卷《父亲的背影》第1题:本文写了父亲哪几件事?……这样的题目,主要是对全文基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在各地中考试卷中比比皆是,而且就是阅读的第1题,不首先读全文,怎么作答呢?
如果题目是针对选文局部而言的,有了前面的通读感知,就能很快从全文中找到与题目相对应的句段,再对照题目仔细深入地阅读,并且结合全文基本的文意,做出准确的解答。比如,有许多试题是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或品味其表达效果,还有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或表达作用,诸如此类的试题,具体针对的是选文的某些具体的句子或段落,作答时,可以快速找见这些句段在文中的位置,细细品味,并结合整体文意作以解答。如果认为这样的试题只是针对选文局部的句或段,就不需要首先阅读全文,就没有对全文的文意整体感知,只阅读这些具体的句段就能回答,那肯定是回答不好的,或者会偏离整体文意及基调的。
再次,思考作答。通读了全文,看了题目问题,根据题目要求,或再次浏览全文,或找到题目在文中相对应的句段,认真阅读,细细咀嚼品味琢磨,深入思考,精心组织语言,再按要求在答题位置上书写答案。这个过程,没有精细认真的阅读,没有字字句句的琢磨,没有深入反复的思考,是答不好阅读试题的。因为阅读试题,既考查的是考生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又考查的是考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还考查的是考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所以说,这些试题也是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最后,对照检查。做答完试题后,还需要有一个对照检查的过程,当然,这个对照检查也可以放在全卷作答完毕以后。也就是说,再审题目,仔细对照原文,好好检查一下,自己的作答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是否与题目完全照应,是否要点齐全,是否表达完整简洁等,进一步完善答案。
总之,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解答过程,是有其自身规律性的,这与平时的阅读教学、阅读习惯应该是一致的,不能找所谓的捷径、诀窍,贪图节省时间,期望获得好成绩,这样违反阅读规律的方式,实际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原载《考前嗨读•语文现代文阅读》,天津人民出版社201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