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准备输出200篇文章,
这是完成目标的13/200,
字数1191,阅读时间大约6分钟。
有个文件必须在windows系统里处理,而且今天要提交,本来是打算昨晚加班弄的,但是太困了,跟稳宝一起早早地睡着了。早上爬起来弄,时间有些紧,旧电脑很慢,而且这几年一直用的苹果系统,有点儿不太会用了。
着急之余,发现网络也连不上,赶紧给鹏哥发消息问怎么回事,果然,他说把无线网络断掉了,要重新启用。我慌乱中找不着网络连接的按钮,忽然内心里升起一阵莫名的怒气,觉得鹏哥太多此一举了,好端端的为啥要把网络断掉嘛,自动连接不是很省事?
这股怒气刚一升起来,正准备给鹏哥回个消息的,我突然下意识地在脑海里对自己说了一句:“鹏哥把网络断掉让我很生气,这是真的吗?”
我意识到了这是转念的第一问,虽然我没有直接回答“是”或“不是”,但我还是跟随这个念头继续往下走。“鹏哥把网络断掉让我很生气,你确定这是真的吗?”这一次,我略微冷静了一些,告诉自己:网络断掉已经是事实,生气和责怪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生气是因为我有责怪的念头,而并不是这个发生的事实让我生气。
想到这里,我心中已经没有继续生气了。我一边处理电脑上的问题,一边继续往下想了下:鹏哥把网络断掉,是因为他的高度保密意识,他认为家用电脑有些重要文件,所以不轻易联网。这时,我看到了鹏哥的需求。我进而想到:我希望电脑自动联网,只是为了满足我的便捷使用的需求,但是完全忽略了鹏哥的需求。
很多时候,交叉的问题是需要两方需求都得到满足,才可以真正解决。那么,回顾之前的争吵,似乎都存在这个问题:我们都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并未过多去考虑对方的真实需求。但是作为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我们强行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需求去做,这既是侵犯了对方的界限,也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带有伤害性。
想到这里,我不禁笑了起来。这时,文件已经在平静中处理好了,我管好电脑,边吃早餐边顺了一下自己的思路,觉得这个转念作业实在是太神奇了。虽然,我没有严格按照凯蒂的四个问题把转念作业做完整,但仅仅在两个问题之后,我已经将自己的情绪调整过来,而且在这个基础上,我发现了自己之前跟鹏哥沟通中存在的思维执念——当然是需要去改善的戏码。
吃完饭,我又沿着这个问题继续往下探寻了一下:为什么我会习惯性忽视对方的需求呢?
仔细想想,这两年,作为一个带团队的新手,自己的管理经验并不成熟,大多时候,团队小伙伴儿都对我比较依赖,都是我做好决定,他们直接执行。可能这种工作中出现的新处事思维,占据了大脑过多的位置,以至于在与家人沟通的时候,也会不经意间习惯性地去调用。
想到这里,我觉得可以暂时收住了,当然,这个话题还可以继续往下延伸,比如,我在工作中是否可以重新梳理自己的管理方式呢?不过,这是另一个需要去思考和探寻的话题了。
第一次不太完整的转念作业,虽然做得不够全面,但已经让我看到了“一念之转”的神奇所在。真的是:一念放下,万般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