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本周周二第二节,由我们三年级级部语文组出示公开课,由我来上这节课。我很谢谢领导把这个机会给我,我在这半个月感悟到了很多,学到了很多。
我选的话题抓住了主题课程“向达芬奇致敬”的结尾活动——欣赏画作,想借此提高同学们的审美情趣。正好同学们做了“变身画中人”仿画的活动,皆由此引出“好的艺术家模仿皮毛,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魂” ”这一核心理念。
上公开课磨炼人的地方不是在正式上课的时候,而是前期的准备。因为这一天迟迟不到,根本敲定不了。反反复复的磨课,每次磨完了我都想换一个话题吧,这一个上不下去了,再换一个吧,一直都没有想好。我就想批评一下自己,为什么不能去尝试一下不舒适的区域。从“美丽中国行“到“中西方绘画融合”再到“变身画中人”。
对于随意的我,需要公开课磨炼的过程,让我知道了什么叫标准。没经过最正式的一次,就体会不到那种规则之美,以及规则中偶发的不规则之美,一切缓缓推进,考验着设计,考验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默契,考验着学生的心理素质。
本次设计,我经历了三个话题,最后第三个话题又经过了几次细调、微调。大家帮我把我的目标明晰了,让我清清楚楚,我明白了,所有的行动都要指向一个具体目标,没有目标朝向的行动是浪费时间,没有意义。完完全全要感谢肖老师和心怡,以及年级其他老师吗,他们给我巨大帮助,帮我定出了这一节课,定出了整个思路,在这之前,“公开课”在我心里,只是三个蛮有压力的字,完全摸不清门道。每一次试完课,那就是一次次敲醒似的评论让我升华,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有的时候我觉得挺好了,在他们看来,还有更多需要精进的地方,我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也就是磨炼的好处,我知道自己根本就不像自己想的那么好。讲课的时候,讲着讲着就扯远了,控制不住自己对于天马行空的向往。现在明白光那样也不行,达不成目标,不能训练学生。
我觉得公开课展示一种训练方法,不用言语太多,学生学完了这节课,有实实在在的提升。就是在40分钟内高度凝练的课堂,只能针对一点深入下去,我想让他们知道好的艺术作品是表达自己。我为什么不直接问
“什么叫艺术作品”,
“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是好的?”
“这幅作品是不是个好的作品?”
“评论一番”。
如何检测他们参与了,有思考了? 如果光凭我在白板上写写写,他们在底下记记记,那不是自己产生的知识。我要让他们自己产生知识。我明白了。后来我想是不是可以给大家分组,每组分发一张大彩纸,彩色的纸有趣,小组在纸上写下很多形容词。我在白板上贴一张大纸,学习ib认知的模式,我知道了什么,我有什么不明白,我学到了什么。
总之,感谢各位肖老师,张老师,王老师,王老师,江老师,徐老师,于老师大大大的帮助。❤
该要评课啦,我们有幸请到青岛市小学语文教研员崔志钢教授来听课评课,给我们开讲座,崔教授评论我们的课程“高端大气上档次”。希望能彻底落实好。给我指出如果我的题目和内容更契合一点就好了。谢谢崔教授。而后,他又讲了统编语文教材的UPDATE 对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有如下:
1.加强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
2.研究课标
3.关注语文学科素养
4.教学脉络清晰 一课一得
5. 符合认知规律
6.学生有变化
崔志钢教授告诉我们:课堂和指向吻合在一起。设置问题去探究,让问题引导探究。环环发展。让课去做推进。教学目标的定位要更清晰。是鉴赏画作还是语言表达,定位更加明确。老师非常辛苦,板书非常多。更贴近孩子,记得到底是老师生产的还是孩子自己生产的。一课一德,美好理想和现实骨感。多少真正的理解。可以让孩子写一写,书写规范表达。适当解放一下自己。比如,一个好玩,黄永玉的好玩,老师的好玩,学生的好玩,可能差别非常大。所以可以优化,使之贴近学情,贴近课堂。要关注学情,不是说就是去弄简单弄简单,而是讲有意思的事情,让所有人都能参与进来。我感到非常非常的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