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司马懿盼天盼地的终于盼到了曹操死,这下,他不用时时刻刻紧盯着曹操了,担惊受怕的日子到头了,他司马懿的春天也该来了。
曹操死,曹丕继承了曹操的一切,成为了汉朝新的魏王兼汉朝丞相,在其中给予过曹丕帮助的,曹丕都统统地回报了他们。作为曹丕心腹司马懿所获得的奖赏更是丰厚,升官晋爵,一样也没少。
在升官方面,司马懿在曹丕手下做事情,曹丕可不像曹操那样,天天怀疑司马懿要反他的曹魏,他视司马懿为他政治方面的得力助手,所以在升官方面,司马懿先是做了丞相府的长史,不久又做了督军御史中丞,前者是曹丕的秘书,后者就是曹丕的眼睛。
在晋爵方面,异性爵位也最高封侯,由于司马懿只能亭侯,所以曹丕只能给他封到亭侯而已。
待遇方面曹丕是给足了,给马儿吃好料就是为了让马儿跑得快,曹丕虽然是信任司马懿才给司马懿这些奖赏,但同样也是需要司马懿去做事的,当然,这事情肯定是少不了的,看这不菜登上魏王的宝座嘛,曹丕连着那些大臣想的,就只有一件事,快当皇帝!您就是天命之子!
也难怪大臣们不这么想,现在的汉献帝像个乞丐一样,很难让人不相信汉室是不是将亡。而曹魏现在是如日中天了,魏取代汉不应该是天命之选吗?而且,魏取代汉室,虽然直接的受益人是曹氏,但他们也受益匪浅啊,这种白送上来的便宜,不占那是白不占。
正月下旬曹丕登上魏王宝座,好几个月的时间里,大汉到处都在传一件事,那就是魏王将要取代汉称帝了,这事似乎大家都认可了,因为也有不少人看到了汉献帝那副模样,大汉既然已经如此颓废,那现在这么强大的魏国取代大汉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嘛,至少魏地的百姓和官员里是这么传的。
在中国古代,敦请劝说某人登上九五之尊,有一专用名词,即所谓的“劝进”。劝进者是真心真意地劝,被劝者则是假模假样地推辞,于是便有一劝,二劝,三劝之类的滑稽闹剧出现。至于要劝多少次,被劝者才“俯允众意”,那要看被劝者的性格而定。生性干脆者,劝一次也就可以了,像后来的孙权就是如此。
曹魏称帝还是需要一个由头的,这个由头当然好找,随便找一个曹魏朝堂上的官员也就写出来了,但曹丕这个人,还是喜欢做表面功夫的,有人劝了他好几次,他都推辞了,但他是真的想推辞嘛?不,只是理由还不够好,而且他没有满足那份虚荣心。
理由要如何才算好?虚荣心又由谁来满足呢?这一切的答案都在大臣们的劝进中了,而作为“标准答案”的司马懿的劝谏只能说作为决定性的一环。
在这场劝进大合唱中,最早劝进曹丕称帝的,是一个不出名的官员,同时他以前也不是曹丕党,和曹丕不亲近,只是现在曹丕要称帝了才来临时抱大腿的,当然,这种献殷勤的人是没什么好结果的,曹丕没有报复这个人,但他的进言就在这次群臣的进言中被淹没了,不过相较他的勤快,有些人的锲而不舍看上去更可怜一些,尚书令桓阶劝进一共五次,可以说,几乎是他有机会就在劝进了,如此锲而不舍的人,曹丕也就把看看他怎么夸自己的而已,也就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像是太史丞许芝,洋洋洒洒写了一千多字,列举了十大方面的征兆,来说明魏受汉禅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包括谶纬书中什么“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之类影射“魏”字的假话。相国华歆、太尉贾诩和御史大夫王朗三位元老,所上的表章又另辟蹊径,专在粉饰曹丕本人方面下功夫,说是“陛下即位,光昭文德,以翊武功;勤恤民隐,视之如伤;惧者宁之,劳者息之;寒者以煖,饥者以充;远人以德服,寇敌以恩降;迈恩种德,光被四表;稽古笃睦,茂于放勋;网漏吞舟,弘乎周文”,把曹丕说得天上才有,人间绝无,比那尧(即放勋)、周文王还要伟大。
谁还不爱听夸赞呢,但这些夸赞之言到了这种时候却往往没什么作用,而真正起作用的,要让真人才来写。
还记得嘛,司马懿在当文学掾和中庶子的时候,认识了一批朋友,这批朋友就是当初世子党争中曹丕的支持者,这场劝进大戏自然有他们的戏份,陈群,是这一群人中的重要角色,也是后来九品中正制提出的重要角色,他在这次劝进中,进行了两次劝进,作为未来颍川郡陈家代表人物,他的劝进肯定是不差的,在长期与曹丕的相处中,他肯定也知道曹丕这次到底想要什么,但是,他这次一共劝进两回,每一次虽然曹丕也都爱看,但还是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这时候,也就是司马懿,他出手了。
司马懿在曹丕手下其实也是有党派的,跟他一块的大概也和当初在曹丕身边的人有关,他现在升官了,那些人也高升了,以他的身份,他也不方便再和那些人一同劝进,所以他选择了他现在的手下,司马懿现在是督军御史中丞的身份,这个身份是监察文武百官的,他下属与他一定是同一条船上的,所以,他找到了他的四位下属,与他共同劝进表章。
虽然司马懿的劝进来的不是最早,最多,最好听的,但司马懿劝的,是时候,这个时候的曹丕漂亮话也听够了,要说他现在想看什么,那一定是中规中矩,能深入他心的表章,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好的表章,他司马懿的最关键。
司马懿劝进采取的是中庸之道,因为他本身是一位实干型的人才,他看不起,也不愿意去当这个马屁精,而且以他和曹丕的关系去看,他根本不需要当什么马屁精,所以他既没有多次去劝进也没有写那么肉麻的词,最多跟曹丕说了句:您现在不上位我心中难安这类话。总之,对于给曹丕的劝进,是不能夸大的,曹丕自己也知道夸大了是个什么后果,而司马懿正是看到了其中的原因,才最终成为劝进成功的那个人。
十月二十九日辛未,曹丕在许都南郊的曲蠡设坛告天,登上了皇帝宝座,改元黄初。事实证明:司马懿在劝进时采取中庸之道是非常明智的,他既没有把自己降低到马屁精谄媚鬼的行列,同时又没有给曹丕造成恶感。相反,曹丕称帝后对他愈加信任,特别提升他为侍中兼尚书右仆射,与尚书令桓阶、尚书左仆射陈群,共同负责尚书台事务。而那些原来与曹丕关系疏浅的官员,如左中部将李伏、太史丞许芝,尽管劝进劝得最早最动听,依然没有得到重用。
不久,尚书令的去世让曹魏的国内的政权再度发生了改变,由于曹丕对于陈群与司马懿的重用,原本曹丕所重新设置为分散相权的三公已经被完全架空,而现在司马懿和陈群像是正副丞相一样。
魏文帝黄初三年(222)这年发生了两件事,两件都和司马懿有关系,第一大将陆逊,在夷陵的猇亭(今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一战大破刘备数万精兵,彻底消除了西面的威胁。四个月后,暗自得意的孙权与曹丕翻脸决裂,改元“黄武”自立,临江拒守。曹丕至此才意识到自己被对方蒙骗了三年之久,不禁怒火中烧,于是锐意亲征伐吴。第二,曹丕这年遇到了一个他讨厌的人,他把这个人杀了。
第一也就是曹丕没吃过他爹当年在赤壁吃的亏,不知道孙吴既占地利又占人和,他在打到了长江北岸才知他奈何不得孙吴,只好退兵。
第二呢,好巧不巧,这个人是司马懿的恩人,对司马懿是有一定的知遇之恩的。这个人叫杨俊,杨修的兄弟,杨俊其实当初没参加世子党争,但还是没能逃过死亡的命运。
当时,杨俊在南阳当太守,曹丕刚好路过南阳,他突然想起来南阳太守是杨俊,又想起杨修的事情,他就气不打一处来,就找人把杨修抓来,要杀杨修,可杨修于司马懿有恩啊,司马懿本来是个十分能忍的人,但这次也他出头了,然而曹丕最后还是强行杀了杨俊,并放言,杨俊和他曹丕,只能活一个。
一方面是主子,一方面是恩人,司马懿其实更愿意恩人活下来,但他不好说,立场和身份都让他不好说,但他对于曹丕从此以后是个什么态度,多多少少发生了一些改变。
曹丕这一退兵,他就没准备再返回朝堂上做正事了。曹丕本来就是贵族出生,文人气息极重,特别喜欢游山玩水,可能在征战的时候,他也看到了这大好河山,只是介于战事在即,不好动身去看看哪山水,既然目前伐吴无望,那还不如到处游玩,看看他手中江山是何模样。
但他毕竟是个皇帝,皇帝不在帝国的位置上,终究是有问题的,他必须有理由,而且帝国必须有个人帮他看着,然而这两个问题对于曹丕来说都是很好解决的事情,一就是说,他可以说自己是为了伐吴做准备,二就是,家里不是还有陈群和司马懿嘛,他只要不死,那俩就不能造反,而且,司马懿可是大大的忠臣啊。
于是,司马懿手上的权利再次迎来了一波膨胀。
司马懿这次要做的位置是帝国的抚军大将军,这个位置真可以说,皇帝不在,他就是帝国的一把手,但如此巨大的权利要交付司马懿身上,司马懿还是保留了当初对于曹操的谨慎,毕竟他也知道,眼前这曹丕也不是什么善茬。
在曹植找到司马懿让他坐这个位置的时候,司马懿再三推辞,当然,他肯定不是不想要这个位置,只是说,有时候姿态还是要做一做的,曹丕也是精通此道的高手,他当然知道司马懿是做做样子,想要肯定是想要的,但他还是对这种行为很受用,所以,他跟司马懿说:真不是我想偷懒,我太累了,我现在一个人工作人力有点不够,需要一个人帮我,我看你就不错,你看,你是不是就坐上这个位置呢?
大家都是客套两句,司马懿的目的也达成了,曹丕话也说到这个分上了,再说开些其实就是不给曹丕面子了,曹丕可不是什么纸老虎,他虽然不及他爹,但跟他爹也差不到哪去了,所以司马懿很知趣地接受了这个位置,而这,也是司马懿掌握曹魏集团除了皇帝以外最高权力的一次。
文/脑洞趣味历史
感谢大家的阅读,祝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觉得文章好的朋友们,记得给文章点个赞,关注一下,每天都会给您带来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