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中,信用卡的使用已非常普及。到目前为止,中国境内信用卡保守估计约7亿张,且其增长势头依然强势。这之中多数持卡人年龄介于二十到五十岁之间,也就是主要覆盖了大多数的年轻人和中年人,而且这种年轻化趋势也是相当明显。也许正是有鉴于此,各家银行只要稍微有点实力,总是要开展这项业务,似乎已然成为银行业的标配。或线上或线下,它确实带给使用者足够的便捷。但现实中,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一个现象,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成了“卡奴”。
为什么会这样呢?除了使用者因自身不恰当使用等原因外,其实也可以换个角度看看,正视信用卡的馅饼,提防假馅饼真陷阱。
在一个广告无处不在的信息时代,面对大量的消息,我们需要足够的筛选能力,只不过这个能力显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晰掌握。就信用卡而言,为了促进消费,从而带动活跃量和刷卡回佣,各家银行大多开展了各类诱导活动,超市购物类、餐饮娱乐类、旅行商务类等,各类活动通过短信、微信等渠道狂轰乱炸,想不知道都成了难题。
面对这种馅饼,甚至有不少客户之所以去办卡也就是看中了这种优惠,当然也不排除部分人确实有这种需要,但也难免出现为了优惠而消费。就比如某信用卡的餐饮优惠某餐厅满三百减一百,因为这类活动一般是不能与其它优惠并存使用,有些客户只是单纯为了享受到这个优惠,觉得减去的那一百就是自己赚到了,怎么样也要满足减一百的条件,至于口味是否满足,甚至有没有必要消费这么一餐,反倒成了不必要的疑问。就算这些不做考虑,竟不料换个途径却发现,自己千方百计享受优惠的一餐,在其它途径却是更便宜。
“莫名其妙”的卡片升级问题历来是众多持卡客户投诉的重点。排除个别银行人员违规操作的案例,作为身份的一种象征,谁不想拥有更高级别的卡片呢?于是当接到银行打来又是“恭喜您”,又是“免费升级”的电话时,很多人是不假思索答应了,甚至连后面银行的一些提示也无心细听。岂不知这后面的温馨提示才是关键所在,你一味的回答“知道”和“清楚”或者是“好的”,只是一步步把自己捆绑在了案板上,任其宰割而已。
然后呢?然后你就可以坐等一张貌似更有身份的卡片,可是额度未见得有所提高,服务未见得有什么改善,反倒是账单的金额多了一笔不小的费用,名曰“年费”。而当你费尽技巧打通银行的服务电话时,只能得到的是那之前你没有细听的温馨提示而已。毕竟人家免去的是升级费用,高层级的卡片当然需要高额的年费支撑,至于那些你并没有享受到的服务,比如机场贵宾厅休息或者境外24小时紧急救援服务,那只能怪你自己没有去享受,不能说别人没有提供啊?至于卡片额度,银行并没有承诺一定提高卡片的额度,充其量也只是说有助于提升额度。
所以在面对这类优惠时,还是要先冷静的想一想自己是否有这个需求,能不能承担得起这个代价,但前提是一定要细心,学会聆听。
我们使用信用卡,很多人是为了缓解暂时性资金不足,而银行业瞅准了这个机会,于是后续的卖点也紧跟着来了。账单还款有压力,可以最低还款,甚至分期;忘带钱,支持取现;有大额资金需求,启用现金贷。哪怕是当循环还款都有压力的时候,银行还时不时的打来问候一句“是否需要再做个分期呢?”但你考虑过这背后的费用了吗?它真的就像银行宣传的那样低费率吗?
最低循环还款,也即是每期账单还一部分达到银行要求的最低还款额但没有全部还完。多数银行的最低还款标准是当期账单金额的百分之五及以上至百分之百以下。这样做在还款记录上不会出现逾期,但是万分之五的日利息可不是小数字,而且这个利息会计入下一期的账单,也就是按账单循环的驴打滚,假如每期只还当期账单金额的百分之五,每月的还款金额都未必能覆盖当月新产生的利息,更谈不上降低本金了。简言之,这种还款方式实质是导致客户的低配人生。
分期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在表面的低费用背后却是惊人的高费率。银行会告诉每月费用多少,每期费率多少,甚至告诉总费用和总费率,但它肯定不会告诉总的年化费率。
如今的分期在手续费收取上存在着首次一次性收取和分期收取。其实不管哪一种都是以总金额为基数计算,但是随着每一期的还款,分期本金其实是在不断减少,可还是要支付相同的手续费。
比如拿账单金额一万两千元做十二期分期,手续费率假定为每期0. 5%,每月手续费是60元,表面看总的手续费率是6%,每期分摊本金一千元,每期偿还金额1060元,可是仔细想想其实只有第一期需要偿还的是一万两千元的手续费,从第二期开始,每月本金已经还了一千,然而手续费并没有相应的减少;到了第十二期,其实只剩一千元本金需要偿还,可手续费还是60元。经过测算,其实际年化费率达到11%多。这就是分期,如此之高的收益率难怪各家银行争先恐后实施轮番电话轰炸。对于银行来说是高收益,对于客户而言那就是无底洞,尤其是最低循环客户,分期分期,遥遥无期。
像取现和各类现金贷也大多是类似的套路,总之,表面上是慈眉善目的活菩萨,背后却是面目狰狞的吸血鬼。只不过银行毕竟是银行,既想吃的饱又不愿意吃相太难看,于是小动作频频,玩文字游戏,摆些迷魂阵故弄玄虚,甚至不惜打温情牌使用心理战。
销售时,纵然你在天边,依然敬你如在眼前。无论是诱导性消费导致只为优惠而消费, 还是莫名其妙升级卡片无对应服务却需要支付大额年费,即便是各种隐蔽性比较强的高费率问题,都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容易遇到的银行营销项目。作为持卡人,重要的是认清自己,适度消费,理性分析,谨慎对待。毕竟,银行之所以会和你联系,多数是关于你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