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三岁的女儿相处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清晰的感受到她的个体意识在觉醒。例如,我强硬的要求她去做一件事,即使是她平常乐于去做的事情,她也会高声拒绝。我理解为,她在用这种方式向我宣誓:我想做一个有决定权的人。
是的,我的孩子不只是我的孩子,她更应该是一个独立的小人儿。
有人把小朋友的这一类行为归结为“叛逆”,这说法也许是对的,我却并不喜欢这么说。我认为她在“探索”,探索着父母的态度与底线,探索着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什么偶尔可以,什么偷偷可以。而我作为监护人,既要提供明确的界限以确保她的规则意识,又要提供适量的空间保护她不至于成为刻板木讷的无趣之人。
所以我跟她商量过后敲定了一个界限词“必须”。这个词出现之前,一切都是讨论。而在日复一日的讨论过程中,三岁出头的小不点真的给了我大大的惊喜。她提出来的要求越来越合理,甚至能说出一些真正可行的建议。
因为有了讨论的空间,她越来越有对事情、甚是对我的掌控感。越来越明白不需要撒泼打滚也可以让事情朝自己喜欢的方向发展。她的“叛逆”逐渐演变为合理的“争取”,“无理取闹”逐渐变成了“说服”。而我越来越习惯用询问的语气和她说话。
在不知不觉中,她好像真的长成了一个“小大人”。虽然还是会为了吃不到的棒棒糖、必须离开的游乐场而哭鼻子,但她可以清楚的表达出“我知道必须要走了,可是我好舍不得”这样的句子。对此我表示,老母亲已经很满意了。
其实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尺度”需要把握。例如催促学习的尺度,控制社交的尺度,帮助自理的尺度,很多都需要学习和摸索。于我而言,育儿不仅是事业,也是育己,这是一条也许一生都走不完的长路。我能做的只是,用尽全力的爱她,但让她成为有一天离开我也能精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