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并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南。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教育引导青年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尊重青年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信任青年,把舞台交给青年,把话筒递给青年,让更加澄澈、更富创造力的蓬勃朝气,为党的创新理论注入源头活水。
一、坚持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也是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遵循。育人先育德,无论教育、教师还是教学,最终目标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要把思政教育作为一项培根铸魂的基础工程来抓,培养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聚焦于以德为先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培养矢志不渝、勇担使命的信仰者;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培养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爱国者;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培养品行高洁、道德高尚的德馨者;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培养博古通今、见多识广的博学者;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培养脚踏实地、努力拼搏的实干者;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博学多才、全面发展的才能者。
二、创新方法与路径
经济社会发展对思政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促使高校必须在守正中创新,把管用的老办法继续用好,同时适应新的要求,创新教育平台、载体、方法、途径。
挖掘党史国史教育资源。以灵活有效的方式,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多样,每所高校所在地域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各高校应充分发掘本地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优势,以研究、学习、宣传可亲近、可触感的地域文化为基础,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挖掘网络思政教育资源。网络思政不是单纯地开发在线课程、开辟理论学习园地,网络思政最明显的优势在于其更具灵活性和互动性。在加强引导与管理的基础上,网络思政教育应结合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在线交流、答疑,尤其要注重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如抖音、短视频、音频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创作活动,增强参与度、互动性,提高教育引导效果。
三、挖掘先进典型教育资源。
高校普遍比较重视发挥历史伟人、革命先烈及社会和师生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的教育作用,但往往还停留在“我讲你听”的单一模式,难以充分发挥效果。这就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引导学生收集、挖掘先进典型的事迹,以举办主题演讲及话剧、小品、微电影创作等多种方式,使先进典型立体、鲜活起来,让学生在参与创作中真正获得情感的共鸣、受到思想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