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向往成为垮掉的人们,都会去阅读《在路上》,这本被奉为经典的书籍,描述了当时一代人的状态,会不会过时了?看完这本书后,在豆瓣上搜索了一下,看评论都不太好,大家纷纷说这本书是被夸大了,只有具有时代意义。回想一下自己看完这本书的感受,有一丝与众不同的地方。凯鲁亚克巨细无遗的描述了自己在路上的心情,以及各种经历。不难看出有的句子具有了双重冲突,以及一些有趣的意境描述。
“我十分孤独,悲哀,疲惫,哆嗦,灰心,沮丧,一直横下一条心,鼓起勇气接近一个陌生姑娘……你不是已经对自己厌烦透顶了吗?我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已经探身越过两排座位中间的过道。”
“接着,我们两个人像困在洛杉矶的疲惫天使,一起发现了生活中最密切最美妙的东西。”
在注意力变的十分破碎的今天,这本书带来的意义,就是重新找回生命中潜在的活力。
作者:杰克·凯鲁亚克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On the Road
译者:王永年
页数:394
定价:28.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32740260
这一切与克尔凯郭尔密切不可分,存在主义在二战后,遍布了整个西方社会。那一代的西方年轻人,在极端的精神压抑下,以极端的方式和疯狂的生活来安慰自己的精神。存在主义帮助这代年轻人逃离现实的残酷,用放荡不羁,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失望。
这一切离我们又如此之近。
之前去看了1980年代的上海当代艺术文献回顾,里面有很多映像资料让我震惊,[连续扩散事态],[车库展讨论],等等,这些在现在看来都极具挑战的艺术形态,在今天的社会,大概无法实现了。在那个年代的艺术家们,充满了激情和闪烁着理想主义。这种以卵击石的勇气,让我仰慕绝倒。
有人说,90后的一代是中国心智比较成熟的年龄阶层。(盛希泰和武志红都认为,90后中国第一代正常的中国人),我不觉得,也不这样认为。看看过去的当代艺术发展,前人留下的东西,我发现之前的人更有张力。他们活在一个年轻的时代,拥有一个年轻的心。而现在的人早熟的过分,成熟的过分,没有那种灵魂的激荡,一点也不任性,一点也不真实。
我们要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在路上的凯鲁亚克与每一个姑娘都探讨这个问题,但最终都没有找到答案。而我们连提这个问题的能力都没有,都不敢去问。是因为我们的儒弱,还是我们的现实,还是我们过分的以为自己看透了人生?我想并不是,而是这个世界过分注重人为设计的规则/伦理道德,越来越没有裂缝了,也让在里面的人越来越没有想象的空间。
所以,我们身处这个时代的人,看不懂这个故事了。
在路上的凯鲁亚克和他的小伙伴们,不断的放纵自己,疯狂的追求感官刺激,不断纵情欢乐,吸毒,性交,高速开车,追求刺激的行动,他们对于欲望的追求,是因为欲望本身,还是对社会的敌视?还是对抗内心中透彻的,深入灵魂的孤独感?
我们现在的人就不孤独了?并不是,我们现在的人一样是孤独的,但我们善于接受这种孤独,连提出“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这种问题都不敢。我们被教化成对于成功的渴望,我们目标明确,唯利是图,把成功缩小到用金钱去衡量。精神上的崩溃,让人离自然越来越远,离人本身越来越远。无法感受到对自我生命,这种独特存在的顿悟。
这样的时代就到头了?是的,天道循环往复,人的精神被极度压迫下,之后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问题,人性的不平衡,会被另一种哲学所拯救。
我们就在这样的起起伏伏的时代浪潮中,被击垮,然后被拯救。
凯鲁亚克厌倦了这样的反反复复,他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因为他不仅想要得到答案。他用“我还年轻”来作为借口,是因为他同情那些旁观者。这条传奇的路上,旁观者看到的是身体的放浪形骸,而没有看到精神上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