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家里很安静,某人早早睡了,我正贴着面膜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轻轻敲打着。最近一两年,总会感慨时间过得很快,去年年底写总结的场景还历历在目,转眼却又已经到了年底。记得在6月30日“四末”之际(//www.greatytc.com/writer#/notebooks/8810089/notes/14061242)我写下了今年的第一个21天写作训练营感想。当时觉得自己能21天坚持的事情似乎只有吃饭、睡觉……,但自己却真的坚持了写作21天。之后又参加了写作30天,12月的这次可以算是今年的第三次21天,有了前两次的经验,我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会坚持到最后,也从未想过要请假,我还是认为只要中途为自己找过一次借口,那第二次、第三次就会很容易到来。当然,参加这次21天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明天的相聚复盘,可以学习到复盘的方法,认识更多的小伙伴、听到更多的活法、认识更有趣的灵魂……
与前两次特定主题的小组打卡不同,这次是自选主题,在决定报名的时候脑子里出现了好多件想做的事。之前在演讲训练营认识一位小伙伴,她给自己的标签是“三心二意”,就是感兴趣的东西很多,都想去尝试,当时觉得她很有意思,很喜欢她。后来发现,似乎自己也是如此,之前尝试过彩铅画、简笔画、有一段时间在练字、后来有一阵又迷上了手帐,最近又迷上了brush lettering……好像想学、想做的事情很多,但似乎没有一件事是能长期坚持下去的。
在成功报名之后,出于于自我能力提升、将本增效、发展兴趣三个方面,选择了1.英语单词打卡;2.记账(之前尝试过N次,但总是断断续续没能坚持到最后);3.brush lettering三个打卡项目。总体来说三个项目的完成难度不算太大,英语单词上下班地铁上即可完成,中途还调整了单词打卡的数量;brush lettering因为是兴趣所致,每天回家都会忍不住想要写上几笔。但记账却没有太好坚持,往往花钱之后根本不记得要记账,总是要到晚间打开的时候才会想到今天的账本还没有记录,如果没有打卡的要求,可能某一天就会忘记了打卡,只要连续3天忘记,觉得再续上也已经乱了,就会说服自己开始下一个周期,这样周而复始,好像没有真正连续21天都在记录的时候,这次的尝试也可以算是蛮好的一次借鉴。
在行为心理学上有一个“21天效应”
在行为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的新习惯或新理念的形成并得以巩固至少需要21天的现象,称之为21天效应。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
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地提醒自己。
第二阶段:7-21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还需要意识控制。
第三阶段:21-90天左右,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无需意识控制。
21天真是就会养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吗?从上述的描述中可以看出:21天,只能表现为刻意、自然,但仍然需要主观意识去控制。那真正养成无需刻意控制的意识需要多长时间呢?
伦敦大学的健康心理学家费莉帕・勒理(Phillippa Lally)及其同事,通过84天,持续观察96名参与者,他们每天需要完成自定的某项行为,而且不存在外部激励。
研究发现,坚持到最后的参与者呈现出了相似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者的行为越来越不需要意识控制。平均而言,全部参与者需要66天的时间来形成这些习惯。
因此,好习惯有时真不是一蹴而就的。坚持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希望养成某些习惯的人们来说,坚持和找到同类小伙伴就是王道。要养成好习惯,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有了小伙伴一起同行,坚持的路上就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