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吕同学把装饰一新的母校文学院的大门艳丽图像发到班群,引起大家的广泛赞誉和议论。一饱眼福之余,令我浮想联翩,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因而手痒痒,写出来晒晒,也让大家各抒己见,切磋切磋。
文学院门面装修得大红大紫,虽然也有同学吐槽,比如说令人想到“怡红院”,但无论如何,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新装修呈现新的气氛,新学期有新的气象,感觉挺好的。
我注意力集中在大门口对联(楹联)上,“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一看,似曾相识,用手机百度一下,出自于孙先生的自题联。对联用了南北朝时期宗悫乘风破浪的典故;法摩祖师面对石壁九年,修性坐禅的故事。意在勉励莘莘学子要有远大理想,要猛下苦功勤读,练就本领。用意始终是好的,值得肯定,无可挑剔,无可辩驳。
我现在要说的不是孙先生的对联,而是说为什么采用拿来主义,不自己创作对联。于是,路边气死了闲人,我感到有点失望。文学院人才济济,为什么没有自编对联呢?因为是文学院的大门,文学院办学有什么特点,师大校训是什么,应当把属于文学院的精神内涵的东西浓缩编写成对联,然后请我文学院的书法家题写。一看,文学院人士才华横溢,文学院文采风流。自创的优秀对联,给人无比自豪的感觉,尤其是对于新生来说,是鼓励,更是鞭策。好的对联能让门庭生辉。
孙先生的对联虽好,但毕竟是别人的,“放之四海而皆准”,于我何有焉?在闽南,大户人家也好,小家碧玉也好,盖房子,大门口总要编一副对联,有的甚至把主人的名字嵌入对联的首字(冠头联),尽管创作水平参差不齐,有时也差强人意,但是,只要是新编原创即可。我修自己的房子,干嘛要用别人的对联?房子的新建的,独一无二的;对联是原创新编的,也是独一无二的,主人的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好不容易才盖了房子,那种兴奋的感觉我能够理解。
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名对联比比皆是,信手拈来就有,闽南人修建楼台亭阁都要求用原创的作品。只有在无法创作的情况下,才采取拿来主义。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基础上,更多地融入当地的地名人名,风土人文,典故掌故,民间传说等等,加以创作。在闽南地区,民间对联创作比较盛行。县级,地市级都有对联(楹联)相关组织或者学会。学会成员定期不定期交流研讨,有的还出版有关对联的期刊,甚至也有其中的佼佼者,出版其对联专辑专著。
我工作所在地村庄,村老年会会长是我忘年交朋友。我曾与他议论此事。他说,比如,去年的粮食还没吃完,为什么还要种今年的粮食。今年收成的粮食比陈年旧粮新鲜好吃!当然,这一比喻不一定准确恰当,但是,体现了民间老百姓对于获得对联新作的渴望。
文学院鼓励面壁苦读,这本来也没有不好和不对,但书是读不完的。把所有古藉读一遍,头发也就白了,叫皓首穷经。我们更需要创新,更需要创作。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有所超越。然而,自己创作对联同样也存在风险,生怕水平有限,生怕权威性不够,生怕立意没有那么高屋建瓴,生怕被别人评头品足……自己创作的过程是艰辛的,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的。然而,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主观和客观原因而放弃创作的热情和消弭创作的动力。
中国的古圣先贤头脑风暴早,孔子老子形成的思想文化高峰,几千年难以超越。后人一代代苦读传承,创新的热情,创新的动力,就这样日渐消磨而有所缺失。令人痛心疾首。
是管中窥豹也好,是以偏概全也好,是过激言论也好,总之,我所希望的是能早日看到母校文学院门口的对联,是文学院人士自己创作的对联。也许,我的这种想法,不仅仅是我一个人的想法。期待着,期待着,有改变的一天。希望,我的想法不是空想。当然,这也许是我个人的想法而已。
写于2017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