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仲夏端午,端者,初也。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龙舟节、天中节、诗人节、粽子节等。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在悠长的岁月中,人们赋予它很多的别名,如端阳节、五月节、龙舟节、解粽节、屈原日等;无论是纪念楚大夫屈原以身殉国,还是感念东汉孝女曹娥,投江殉父,孝心可嘉;端午节都饱含,至真至诚的家国情怀,都是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原乡。如今现在这些丰富多彩的习俗仪式背后,都蕴含着祖辈们的智慧,使得很多习俗能够延续至今。
端午最重要的,也是最少不了的就是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啦,南北方包粽子是有一定的差异。我的家乡在南方,从小就吃妈妈包的肉粽子,还要包黄豆和糯米做的粽子,我们叫黄糕粑;自从来北京上学以后,才知道粽子还能包大枣、葡萄干,对于我这种不挑食的人来说,都能吃,能吃就是福啊。
那么,粽子不仅仅是好吃、有营养这么简单,而且还很滋养人,这种滋养指的是,它藏着人生的大智慧,这人生智慧,才是真正的养人。
从一个完整的粽子来看,是由糯米、粽叶、粽馅、线组成的;粽子的最外层是粽叶与线,里面是粽馅,粽馅是“容”,粽叶与线是“包”,这一“包”一“容”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就是“包容”。
以前在家帮妈妈包粽子时,闻着粽叶,有一股青青植物的芳香、自然清新的味道,像极了一颗包容之心满是真诚。一个人只有真诚、善良,心怀善意,体谅他人,才能够将心比心,愿意倾听,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包容他人,理解他人,才能感知别人的难处和苦衷,而情愿退一步。
感觉粽馅就像一颗心,这颗心是被千万颗熟透的糯米粒去包围着,它是先由生硬变成熟软,由干冷变得温暖,而这样的一颗包容之心必定是有温度的。
所谓包容,其实就是懂得让别人受益。就像粽子的存在,为了甜饱人的肚子、甜人的口、养人的身。而自己,也因此受到欢迎和喜爱。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多一份理解,少一些误会;多一份包容,少一些纷争。
粽子我也喜欢沾着白糖吃,粽子本身也就很好吃,吃起来软软的,黏黏的、且甜甜的;吃粽子时感受到一个“软”字,最是精髓的,因为为人处事也是如此。
态度谦虚是一种软,待人和气是一种软,言语委婉含蓄是一种软,行事风格柔和、不锋芒毕露是一种软……你软,别人就会舒服,就像粽子入口不必过多咀嚼,不必费劲。你让别人舒服,自己最终也会越来越舒服,最受益的还是自己。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总是彬彬有礼,脸上常带微笑,给人的感觉就是甜甜。做人甜,别人就会喜。就像吃粽子,爱吃甜口的,就会愿意多咬一口或者多吃一个一样的道理。
《道德经》里的第四十三章说到:“天下至柔,驰聘于天下之至坚”,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驱使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是老子反复申明的贵柔之道。粽子因软、甜,人们才会愿意吃,愿意吃,才愿意买;做人的道理是不是像粽子那样,别人才买账啊。
我认为,这就是吃粽子能直接感受到的智慧,粽子是用线绑着的,你要先解开线,再剥开粽叶,才能吃得着。人生也是这样,也需要这样的松绑和抽丝剥茧,松开的是过度的私心,剥掉的是过分的戒备。
愿大家端午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