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象 己巳 坤下艮上 剥
谶曰:
非都是都,非皇是皇。
阴霾既去,日月复光。
颂曰:
大帜巍巍树两京,辇舆今日又东行。
乾坤再造百姓乐,一二年来见太平。
金圣叹曰:
此象主明皇还西京,至德二载九月,广平王叔郭子仪收复西京,十月收复东京,安史之乱尽弭,十二月迎上皇还西京,故云再造。
众解精华:
【非都是都 非皇是皇】
不是国都的灵武成了京都,太子成了皇帝。
安史之乱,玄宗逃离长安奔蜀中。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暂以灵武为京都,把玄宗尊为太上皇。逃亡的玄宗并不知道,故曰「非皇是皇」。
【阴霾既去 日月复光】
安史之乱平定,天下重见太平。
【大帜巍巍树两京 辇舆今日又东行】
「大帜」:旗帜。「两京」:唐朝称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辇舆」:皇上的车驾鸾仪。与图中相应。
本句指757年九、十月,郭子仪和挂名元帅广平王李豫收复长安、洛阳,十二月,唐玄宗从西蜀(四川)向东返回长安京城。
【乾坤再造人民乐】
收复两京视为乾坤再造,两京人民见安乐。
「乾坤再造」:指郭子仪再造唐朝:郭子仪受命于危难之中,屡建奇功,收复两京之后,肃宗对他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人民乐」:两京人民初见安乐,似又指郭子仪深受人民的爱戴。
【一二年来见太平】
谶语的设谜,有时故意在字面上把人引向歧途,才能既不泄漏天机,又隐含真意,否则当世就被看破了。本句往往被理解为:再有一、二年就太平了。而对照史实,其预意却是:可惜见到的太平只有一、二年。
757年收复两京,洛阳只有一两年的太平,759年五月又陷入史思明之手。761年,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即位。762年十月,唐代宗向回纥借兵,再次启用郭子仪收复了洛阳。史朝义奔逃莫州(今河北任丘北),763年正月自缢。
安史之乱历经7年3个月,至此彻底平息。但好景不长,下一象的兵灾又要开场了。
庶士见解:
《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三》云:子仪字子仪,华州郑县人。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累迁朔方节度右兵马使。安禄山反,进卫尉卿,兼灵武郡太守,充朔方节度。以本军东讨,以功加御史大夫。肃宗即位,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至德二载(公元757),进司空,充关内河东副元帅。两京平,加司徒,封代国公。上元三年(公元762),进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赐铁券,图形凌烟阁。德宗立,摄冢宰,赐号尚父,进位太尉、中书令。建中二年(公元781)薨,年八十五,赠太师,谥忠武。
郭子仪,生于则天顺圣皇后神功元年,即武则天登基为帝的一年。在他20岁的时候,在河东(今山西)当兵,因为犯了军纪,要被杀头。在押赴刑场的途中被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碰见,李白看到他相貌非凡,凛然不惧的样子,觉得这样的人要是被杀头,有点可惜了。他认定此人将来一定会大有造化,会成为一个国家的栋梁之才,于是便以自己的官职担保,救下了这条年轻的生命。郭子仪果然不负所望。参加武举考试后,便获高等补左卫长史(皇帝禁军幕府中的幕僚长)之职。
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创了盛世之后,逐渐开始满足了起来,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改革时的节俭之风了。有了杨贵妃,唐玄宗的奢侈之风越来越盛,为了讨贵妃的欢心,唐玄宗可谓费尽心机,以致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爆发的前一年,郭子仪已出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
肃宗李亨即位后,便图谋收复两京,诏令郭子仪班师。八月,郭子仪与李光弼率领步兵骑兵5万人从河北来到灵武。这时,新的朝廷刚建立,军兵少而且弱。等到郭子仪、李光弼全军来到皇帝的住处时,军声遂振,兴复之势才形成,人民才觉得有所希望。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依旧兼任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军节度使。后因功封为代国公。
公元762年四月,李豫即位,史称唐代宗。当时,宦官程元振当权,认为郭子仪功高难制,便施离间之计,代宗听信谗言,罢免了郭子仪副元帅之职,让他充任肃宗的山陵使,督工皇陵的建造。759年五月史思明在杀了安庆绪,吞并了安庆绪的军队后,他听说郭子仪被夺去了兵权,就发兵洛阳,从李光弼手中,夺取了洛阳。陷于内忧外患之中的唐代宗李豫,在危亡面前,不得不启用郭子仪,他任命雍王李适(即后来的德宗)为统兵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又向回纥借兵10万,攻打洛阳。
建元二年(781年)六月十日,郭子仪以85岁的高龄辞世。
周敦颐(宋):
国家唯赖老汾阳,盖世勋名树远疆。
将吏智谋遵德化,官僚听命肃朝纲。
虏人罗拜齐称父,黎庶闻过总称王。
铁卷图形传宦谱,儿孙世世宠恩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