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各种各样的典型事例,引出相关理论和思考,以下是对于本书中相关理论的摘抄与思考
一、流浪儿童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中提到:
“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
皮亚杰(Jean Piaget)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的婴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①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②"客体永久性"(即知道某人或某物虽然现在看不见但仍然是存在的)的形成。在感知运动阶段的后期,完整清晰的客体永久性已经形成。
③问题解决能力开始得到发展。
④延迟模仿的产生。延迟模仿,即榜样已经离开了现场,婴儿也能够表现出榜样的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
①早期的信号功能。儿童能将各种感知信息以心理符号的形式储存下来,积累了表象素材,促进了表象性思维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使用符号来表示外部世界,如用“牛”“羊”来代表真正的牛和羊等。
②自我中心性(中心化)。儿童还不能设想他人所处的情境,常以自己的经验为中心,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观察和理解世界。
③不可逆运算。思维活动表现的关系单一,不能进行可逆运算。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他回答:“没有。”
④不能够推断事实。例如,给3岁的幼儿-辆红色的玩具小汽车,当着他的面盖上一块罩子,小汽车看起来是黑色的,问他小汽车是什么颜色的,他会说是黑色的。
⑤泛灵论。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泛灵论的特点,即将人类的特征赋予无生命的物体。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会认为任何物体都是有生命的。如果让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把洋娃娃扔到地上去,他会说不能扔到地上,会摔疼洋娃娃的。
⑥不合逻辑的推理。
⑦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⑧认知活动具有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思维运算。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具体运算是一种与真实、具体的物体相关的可逆的心理活动。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不能够进行纯符号运算,必须依赖于实物和直观形象的支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以下特征:
①去自我中心性(去中心化)。在皮亚杰和英海尔德的“三山实验”任务中,7 ~9岁的儿童就能够注意到一种情境的多个方面,从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
②可逆性。皮亚杰提出,在儿童思维发展的所有特征中最重要的是可逆性。一个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理解先前曾是团泥土的飞机模型能够再变成一团泥土。
③守恒(即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发生了变化,但势有的属性不变)。在发展中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去中心化并能进行逆向运算。比如,8岁左右的儿重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够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而5、6岁的儿童则无法做到。
④分类。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进行分类。
⑤序列化。序列化是指能够根据大小、体积、重量或其他的一些特性对 系列要 索进行心理上的排序。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顺利完成排列大小的任务。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
形式运算阶段,是儿童思维发展趋于成熟的阶段。本阶段儿童思维的特征如下:
①命题之间的关系。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他们不仅能考忠命题与经验之间的真实性关系,而且能看到命题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能推论两个或多个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